携手防沙止漠 共护绿水青山——专访国家林草局荒漠化防治司司长孙国吉

  • 新华网
  • 2020/06/17

【字体

  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 题:携手防沙止漠 共护绿水青山——专访国家林草局荒漠化防治司司长孙国吉

  新华社记者胡璐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今年我国确定主题为“携手防沙止漠 共护绿水青山”,倡导全社会积极参与荒漠化防治,筑牢我国生态安全屏障。

  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之年、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三五”期间我国荒漠化、石漠化治理效果如何?荒漠化、石漠化治理如何助力脱贫攻坚战?未来将如何进一步推进荒漠化防治?记者17日采访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司长孙国吉。

  荒漠化地区生态状况持续改善

  孙国吉说,我国防治荒漠化始终坚持自然恢复、科学修复、系统治理,坚持因地制宜、量水而行、分类施策。“十三五”期间,我国深入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国家重点工程,以大工程推进规模化防治,由点到面带动荒漠化地区生态状况持续改善。目前,在我国北方风沙线上,已经建立起一道多林种多树种有机结合、乔灌草科学配置的绿色生态屏障。

  通过不懈努力,我国已遏制了荒漠化、石漠化扩展态势。据监测,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2424平方公里和1980平方公里,植被平均盖度增加0.7个百分点;石漠化土地净减少193.2万公顷,年均减少38.6万公顷,石漠化地区植被综合盖度达61.4%;年均沙尘天气次数减少20.3%。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和呼伦贝尔四大沙地得到有效治理。

  他说,我国实现了荒漠化土地零增长,为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到2030年全球退化土地零增长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

  多举措助推荒漠化地区脱贫攻坚

  我国沙区和石漠化地区分布着全国近2/3的贫困县、近80%的贫困人口,既是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也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孙国吉说,经过多年实践,我国荒漠化防治已经走出了一条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是依托荒漠化地区独特的光热水土条件,因地制宜发展以木材、饲料、中药材、经济林果为重点的沙区特色产业,加快延伸产业链条,推进形成沙区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多元化发展格局,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据国家林草局统计,北方沙区进入盛果期的经济林每年产出干鲜果品4800万吨,年总产值可达1200亿元,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3,重点地区林果收入已占农民纯收入的50%以上。

  二是充分利用政府引导和市场调控机制,探索建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工作机制。明确建设主体、经营主体、利益主体、责任主体,坚持“谁治理、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构建了“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治理模式,吸引越来越多的生产要素流向荒漠化防治领域。通过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荒漠生态产业体系。

  三是通过机制创新,吸纳更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与国土绿化工程建设、生态产业发展,实现就地就业,精准带动群众脱贫增收。陕西省创新造林营林机制,积极开展“社队贫困户造林、政府购买式”的做法,有造林任务的贫困乡、贫困村实行贫困群众参与造林工程,让更多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现生态就业,获得实实在在的收入;广西石漠化地区依托油茶、林下经济等优势产业,大力实施林业特色产业富民行动,直接带动约40万贫困人口脱贫。

  面向“十四五”科学谋划荒漠化防治

  孙国吉表示,虽然我国荒漠化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仍然繁重。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大、影响广,荒漠化防治也已经进入“啃硬骨头”的阶段,下一步治理难度更大,治理成本更高。

  他说,要按照预防为主、科学治理、合理利用的方针,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以改善生态和民生为目标,以构建北方绿色生态屏障为重点,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荒漠化防治,建立和巩固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

  “十四五”期间,国家林草局将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巩固荒漠化防治成果,稳步推进荒漠化防治工作。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重点在生态区位重要的边疆地区、主要沙尘源区以及江河流域等,实施工程固沙、人工造林种草、封沙育林育草、飞播固沙造林种草。对人为活动较为频繁的沙漠周边,以及生态区位重要,风沙危害重,且林草覆盖度低、未纳入其他国家保护项目范围内的沙化土地进行保护,强化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措施,实现荒漠植被应保尽保。

  他表示,还要进一步完善荒漠化防治体系构建,包括建立健全防沙治沙法律法规体系,推进法治建设进程;聚焦短板弱项和防治现状,科学编制防沙治沙“十四五”规划;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通过机制创新、政策扶持、产业引领,开展沙区资源利用富民行动,引导沙区走深走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全面完成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第四次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工作,强化沙尘暴灾害应急体系建设;认真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加强全球荒漠化防治交流与合作,讲好中国荒漠化防治故事。

上一篇:把握机遇 开拓创新 扎实做好新时代草原保护修复工作 下一篇:携手防沙止漠 续写中国治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