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蓝地绿水净 中国林草贡献卓著

  • 中国绿色时报
  • 2019/06/25

【字体


  一年一度的全国节能周和全国低碳日相继到来,今年6月17日至23日是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主题是“绿色发展,节能先行”,6月19日是全国低碳日,活动主题是“低碳行动,保卫蓝天”。盘点中国林草业,绿色发展、低碳行动、保卫蓝天的功绩令人瞩目。

  中国林草行业多年来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战略,以维护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以增绿增质增效为基本要求,不断加强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野生动植物保护,营造绿水青山,努力增加森林、草原、湿地碳汇,增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协同推进污染防治……为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吴兆喆 王福祥 杨业波

  今年初,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地球比20年前更绿了。其中,中国的植被增加量占到过去17年里全球植被总增量的25%以上,位居全球首位。中国的绿色发展贡献卓著。

  林业和草原建设与天蓝、地绿、水净密切相关。科学研究表明,森林、草原、湿地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固碳释氧、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防治污染等多种功能。同时,林化产品、木竹产业、生物质能源与新材料制造技术研发等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为我国低碳发展、节能减排、保卫蓝天探索了科学有效的新路径。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2013年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涵养水源量5807.09亿立方米,年固土量81.91亿吨,年保肥量4.30亿吨,年吸收污染物量0.38亿吨,年滞尘量58.45亿吨。

  科学实证  林草保卫蓝天成就突出

  让山川林木葱郁,让大地遍染绿色,让天空湛蓝清新,让河湖鱼翔浅底,让草原牧歌欢唱……科学实证,中国林草业为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蓝图奠定了坚实基础。

  森林、草原、湿地的固碳作用——

  根据最新监测结果,全国森林面积33亿亩,全国森林植被年固碳量4.34亿吨。与全球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森林植被碳储量居世界第六位,年均碳汇量位居前列。近10年,全国森林碳汇总量超过全国能源和工业等领域温室气体减排总量。

  根据中科院专家估算,我国草原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约为332亿吨,超过95%以上储存于土壤中,其中青藏高原草原碳储量约占全国草原总碳储量的50%。全国草原年均净增固定二氧化碳约4800万吨。

  湿地被誉为重要的“储碳库”和“吸碳器”,是气候变化的“缓冲器”。我国泥炭储量达47亿吨,其中位于四川若尔盖湿地储存的泥炭就高达19亿吨,平均每公顷碳储量约4130吨,若破坏1公顷类似若尔盖这样的湿地,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可达1.5万吨。

  森林、草原、湿地的净化作用——

  森林对削减大气颗粒物、改善空气质量具有明显作用。据专家研究测算,我国森林年吸收污染物量3800万吨、年滞尘量58.45亿吨。以北京市为例,城六区所有植被年均总滞尘量为9789吨,其中细颗粒物滞尘量为105吨、粗颗粒物滞尘量为1227吨、大颗粒物滞尘量为8457吨。

  草原的防沙作用明显。植被盖度达到60%的草原,每年断面上通过的沙量平均只有裸露沙地的4.5%,当草原植被盖度为30%-50%时,地面输沙量仅相当于流沙地段的1%。

  湿地通过水分蒸腾和蒸发作用,可调节周围空气温度和湿度,改善区域小环境气候。同时,湿地周围区域负氧离子含量较高,而负氧离子被誉为空气中的维生素,能降解中和空气中的部分有害气体,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

  森林、草原、湿地的涵养水源、保育土壤、防治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重功能——

  我国共有重度污染耕地2000多万亩,植树造林和种植草本植物被认为是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地的有效途径。此前,已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开展治理重金属污染的林业生态工程关键技术研究,通过转变污染土地生产经营方向,阻断重金属污染物扩散和进入食物链,以达到有效保护水源,修复污染土壤,恢复土地正常功能的目标。

  我国草原分布在重要江河如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江河的源头,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水塔”。黄河水量的80%,长江水量的30%,东北河流水量的50%以上直接源自草原。同时,草原生物多样性丰富,我国草原有野生植物1.5万种,野生动物2000余种。

  湿地具有储水防涝、减缓洪水、补充地下水、稳定海岸线等功能,可以提供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产品,如洁净水、鱼类、水生植物、野生动物资源等。尤其是当有毒物和杂质流经湿地时,流速减慢,有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吸附。一些湿地植物像芦苇、水湖莲能有效地吸收有毒物质。

  重点工程  构建绿色生态安全屏障

  大力实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着力推进国土绿化,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实施国家重大战略的坚实基础,是维护森林生态安全的根本举措,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

  多年来,我国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退化湿地修复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国土绿化面积不断增加,绿色生态安全屏障逐步夯实,山清水秀的底色更加浓郁,绿色发展的步伐愈发稳健。

  2018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我国以增绿增质增效为主攻方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国土绿化事业再创新佳绩:

  全国共完成造林707.4万公顷,森林抚育851.9万公顷,治理退化草原666万公顷以上;修复退化湿地7.1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52.2%;城市建成区绿化率达37.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1平方米。

  全国共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49万公顷、灌木林平茬试点规模扩大到3.3万公顷;新增封禁保护区6个,封禁保护总面积达166万公顷;新增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7个;全年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营造林面积26.3万公顷。

  全民行动  共同营造绿水青山

  如果说,美国航空航天局公布的数据还不够详细的话。那么,英国《自然》杂志网站2月11日的一篇文章再次印证了中国植树造林的成绩:研究人员通过检视NASA卫星在2000-2017年期间收集的遥感数据,发现全球绿化面积增加了5%,中国和印度以占全球陆地9%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球绿化面积增长的1/3,而中国新增绿化面积的42%来自于植树造林。

  全民行动,为营造绿水青山作出了突出成绩。

  中国的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已成为世界上参加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声势最浩大、影响最深远的一项群众性运动。

  1979年2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每年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当年的植树节,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首都干部、群众1000多人,在京郊大兴区庞各庄公社薛营大队栽下一棵棵毛白杨。

  1981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1982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将群众性植树活动首次以国家法定形式固定下来,要求符合条件公民均应承担义务植树任务,每人每年植树3-5棵。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务植树的形式也在创新。2017年6月13日,全国绿化委员会出台《全民义务植树尽责形式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全民义务植树尽责形式分为造林绿化、抚育管护、自然保护、认种认养、设施修建、捐资捐物、志愿服务、其他形式等八大类55种。

  40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是义务植树运动的领头人。各省(区、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每年在植树节期间带头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为各省(区、市)国土绿化行动开好头、起好步。在各级领导同志的率先垂范下,全国人民纷纷以各种方式履行植树义务、推进国土绿化。

  截至2018年,全国适龄公民累计155亿人次,义务植树705亿株(含折算株数),推动国土绿化取得巨大成就。

  社会组织  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依靠社会组织的力量,加快植树造林和荒漠化治理步伐,加强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增加森林资源和生态总量,是助力绿色低碳发展,让中华大地尽快绿起来、美起来的又一重要途径。

  中国绿化基金会通过“百万森林计划”“蚂蚁森林”等一系列公益项目,创新植树造林形式,提倡低碳行动,为保卫蓝天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百万森林计划”是由中国绿化基金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气候组织于2009年共同发起的公益项目,是为中国公众参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推出的“全球十亿绿树运动”搭建的平台。

  10年来,项目着眼京津冀风沙源地开展防沙治沙工作,把腾格里、巴丹吉林、乌兰布和三大沙漠即将“握手”的内蒙古阿拉善,受腾格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夹击的甘肃民勤作为重点实践区,开展了营造沙漠生态锁边林系列公益行动,累计营造林超过100万亩,促进了沙漠生态系统可持续修复。针对长江三峡库区生态治理,项目发起了“绿化长江重庆行动”大型造林公益行动,在长江重庆段沿岸地区营造水源涵养林40余万亩,并结合其他重点工程实现绿化全覆盖。

  10年来,“百万森林计划”在搭建多方位参与平台、打造“四位一体”建设模式、坚持规模化基地化生态治理、建立公开透明反馈机制、实现多效益共赢发展目标5个方面取得了宝贵经验,共完成造林155万亩、累计植树1.1亿株,参与公众超过100万人次,成为中国民间组织参与生态治理的优秀实践案例。

  “蚂蚁森林”项目开创了公众绿色低碳行为引领型创新模式,项目通过支付宝平台倡导网民通过步行替代开车、在线缴纳水电煤气费、网络购票等低碳行为减少的碳排放获取虚拟的“绿色能量”,进而在“蚂蚁森林”产品端领养虚拟树。相对应,蚂蚁金服集团捐赠资金,与中国绿化基金会合作,在荒漠化地区种下一棵棵真实的树。项目实现了公众减少出行和绿色出行减少碳排放与同步种树固碳增加森林碳汇相结合的双重生态效果。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积极动员国际国内力量,通过实施“冬奥碳汇林”项目、组织“绿化祖国·低碳行动”植树节、“碳中和”项目等,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和国土绿化事业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冬奥碳汇林”项目是2016年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老牛基金会等单位联合发起,以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发展为主题,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助力实现绿色冬奥的一项重大公益项目。项目启动以来,种植樟子松、油松等乔木230多万株,与原生草、灌植被相结合,在3万多亩的荒山荒地上恢复和重建了林草植被,预计未来30年可吸收固定38万吨的二氧化碳。

  “绿化祖国·低碳行动”植树节活动是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于2011年发起的,为公众搭建了一个“足不出户、低碳植树、履行义务、抵消碳迹”的公益平台。至今已连续举办9届,覆盖全国66个城市,已有上百万人次参与线上捐款。活动不仅帮助公众简便、快捷履行植树义务,还进一步增强了公众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度,唤醒大家保护环境,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的意识。

  “碳中和”指通过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以达到环保的目的。作为专业机构,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成功实施 2010联合国气候变化天津会议、2014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周、2011-2019年中国绿公司年会、2016杭州G20峰会、2018世界竹藤大会等54个大型会议和知名企业(机构)的碳中和公益活动,在全国14个省(区、市)营造碳汇林超1.23万亩,中和5.97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碳排放。

  典型引领  众志成城共建美丽中国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是国家发展理念的重大创新,是对我国国情和世界发展潮流准确深刻把握作出的战略抉择。我国各地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草发展战略,为低碳发展、保卫蓝天,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树立了榜样。

  山西省右玉县经过近70年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改善生态,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生态建设奇迹,昔日黄沙漫天的不毛之地如今变成满眼绿色的塞上绿洲。基本形成了网带片、乔灌草相结合,针阔混交的生态防护林体系。现有林地面积达170万亩,林木绿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不足0.3%,提高到现在的54%;林种树种结构不断优化,森林草原的质量不断提高;沙化土地面积由225万亩减少到93.56万亩;沙尘天气由20世纪60-70年代年均20.3天降低到2011-2018年年均1.5天,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显著增强。

  河北省赛罕坝林场几代人艰苦奋斗、不懈努力,在林木稀疏、风沙肆虐、高寒干旱的高原荒漠,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场,创造了荒原变林海、沙地成绿洲的人间奇迹。目前,塞罕坝林场的有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11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林场建立初期的12%增至80%,林木蓄积量由33万立方米增至1012万立方米。与建场初期相比,塞罕坝及周边区域小气候得到有效改善,无霜期由52天增加至64天,年均大风日数由83天减少到53天,年均降水量由不足410毫米增加到460毫米。据实测,森林内外平均温差2.5摄氏度,平均增加湿度3.69个百分点。

  “幸福家园暨网络植树”生态扶贫为援助贫困农户种植生态经济树,促进劳动脱贫和生态环境保护,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了突出贡献。项目目前已种植大果沙棘生态经济林超过1500万株,绿化荒山荒地面积超过11万亩。预计在项目开始后的30年内,可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约150万吨,年均5万吨;通过种植石崖茶,大力带动林农植树造林,增加了有林地的面积。

  ……

  林业和草原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为了更好地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国家林草局将继续深化推进一系列措施:

  加大投资力度,加快营造绿色生态空间。各级财政应加大造林绿化、森林抚育、草原管护、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建设投资力度,提高资金补助标准,充分发挥资金的杠杆作用,构建健康稳定功能强大的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有效增加林草碳汇功能。

  完善土地利用规划,为国土绿化提供更多生态空间。对中央明确的退耕还林还草土地做到应退尽退,同时将部分重度污染耕地纳入退耕还林还草范围,并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明确划定乡村绿化美化土地比例。

  创新造林绿化和林草增汇机制。加快建立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把林草碳汇项目纳入国家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在项目开发和管理等政策和机制上加大支持,使林草碳汇通过碳交易,获得经济效益。

  加大对全国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的支持,加强林业和草原碳汇计量监测重大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研究,为计量监测提供科技支撑。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和保障机制,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和资金支持,确保体系建设工作有序推进,发挥其对林业草原应对气候变化变化工作的重要支撑作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多项措施推进节能减排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机关的节能减排工作多次受到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的肯定与表彰。2018年局机关本级办公主楼节能改造项目完成后,建筑节能、节能技术和产品的推广、节水和资源循环利用、绿色消费以及管理监督等各项工作再创佳绩。

  目前,局公共区域智能照明系统较改造前可降低照明能耗约10%。节能监控系统总计量监测点位数共计103个,其中电计量点位54个,水计量点位26个,热计量点位2个,温湿度传感器点位7个,压力传感器点位4个,液位报警点位7个。节能监控系统的应用能够实现能耗的精确分项计量,提高数据的准确程度和精确程度。通过统计和量化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合理调整能源资源使用,有效降低能源资源消耗。

  此外,局机关积极推动节能基础设施建设,在单位内部停车场配建8个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为新能源汽车使用创造了有利环境。

上一篇:林草系统4人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 下一篇:我区各市(地)积极开展草原 普法宣传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