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循着先辈的足迹 学习继承发扬“孔繁森精神”

  • 中国西藏新闻网
  • 2019/01/30

【字体

有一种精神,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甘把一腔热血洒在高天厚土。

有一种精神,是离家数千里,10年两进藏,以生命践行“老西藏精神”,震撼千万人心灵。

有一种精神,是24载积淀升华,激励后来者前仆后继,扎实工作,锐意改革,书写人生精彩华章!

2018年12月1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大会宣读了获得改革先锋称号的100名人员名单,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援藏干部孔繁森赫然在列。

当“孔繁森”这个光荣而又亲切的名字响彻人民大会堂,响彻雪域高原时,拉萨市尼木县卡如乡赤朗村村民琼拉只觉得一股热流从胸口涌到眼眶。“党中央没忘了他,我们也没忘了他。”看着电视上颁奖的画面,拉琼的老母亲双手合十,用颤抖的声音喃喃说道。

脚步铿锵,几十年跨越上千年

“赤朗”是藏语,翻译过来,就是“小斗里面”。就像藏族群众过去用的粮食斗一样,这个谷口极狭窄,谷内却有一番天地的山村在尼木县最西侧,雅鲁藏布江北岸,是拉萨市最偏远的村之一。

“听母亲说,30年前,老市长(为表示尊敬,藏族群众忌讳称呼逝者名字。)来我们村走了好几天。”拉琼说,“现在,从拉萨出发,汽车3个多小时就到我们村。”

1988年,二次进藏的孔繁森任拉萨市副市长。到尼木县调研时,听说赤朗村因为偏僻,交通不便,孔繁森从尼木县城出发,骑马翻越海拔4500多米的日拉山,走了两天,才来到村里。

如今,那条一尺多宽,遍布荆棘的小路,早已淹没在荒草中。

上世纪九十年代,从卡如乡通往赤朗村的便道代替了翻越日拉山的羊肠小道。

2005年7月5日,经318国道右拐,公路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赤朗谷口进入。

2014年,拉日铁路从谷口穿过,巨大的铁路桥墩成为赤朗地标。

如今的赤朗村,一座座藏家别墅,犹如一颗颗珍珠,镶嵌在崩布普曲河边。村里人有的搞养殖,有的外出打工,有的跑起运输。“赤朗”已由偏远封闭的代名词,成为溢满幸福的“小斗”。

赤朗村几十年的变化,正是西藏广大农牧区经济社会几十年跨越上千年发展的一部分。也是几十年来一批又一批普通基层党员干部,循着孔繁森同志的足迹,带领广大农牧民群众一茬接着一茬干出来的结果。

如今的西藏,立体化交通格局已成型,公路、铁路、民航等各类交通工具,裹挟着高原炽烈长风,带着人们走出大山,脚步铿锵,走向全国。如今的西藏,人工智能和信息化正在深入普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已覆盖田园牧场。如今的西藏,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人更美。

矢志献身,一茬接着一茬干

循着孔繁森同志的足迹,24年来,一批又一批当地干部扎根雪域,矢志献身高原。

“在西藏,‘孔繁森’这个名字几乎家喻户晓。刚参加工作时,就从老同志口中听了孔繁森的故事。”扎囊县阿扎乡党委书记孟再波说,“在‘孔繁森精神’激励下,一批批党员干部献身高原。我县涌现的‘中国好人——慕育军’就是一位像孔繁森同志那样的好干部。”

孟再波表示,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要像孔繁森和慕育军同志那样,把“党员”二字镌刻在群众心里,践行“老西藏精神”, “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在推进建设扎囊“四个强县”、打赢脱贫攻坚、振兴乡村战略、维护社会稳定中建功立业。

循着孔繁森同志的足迹,24年来,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走进雪域高原,与西藏人民同甘共苦,“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山东省济南市援藏干部,就是这个光荣而又亲切的集体的一部分。

自1995年开始,山东省济南市开始对口支援白朗县。先后有八批167名优秀党员干部人才走进雪域高原。从1998年起,将高原蔬菜产业援藏作为主抓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历经20年,成功打造“白朗蔬菜”品牌。

2016年,济南市第八批援藏干部紧扣白朗县“打造高原现代特色农牧产业强县”的目标和思路,以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为导向,继续以高原绿色果蔬产业为重点,打造地域公用品牌和产业援藏品牌,续写济南援藏事业新篇章,“五彩天域·有机白朗”享誉高原。

“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几年来,我们与当地干部群众并肩奋战。目前,白朗县果蔬产业投资达9亿元,是财政类产业援藏资金的20余倍,走出一条‘财政产业援藏撬动社会化投资兴藏’的产业援藏新路子。白朗正朝着高原现代特色农牧产业强县方向迈进。”济南市第八批援藏干部领队、日喀则市副市长、白朗县常务副书记黄晓广说,“产业的发展,带动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白朗县贫困发生率由20.2%下降到0.64%,产业对脱贫的贡献率达60%以上。”

历久弥新,“老西藏”新内涵

循着孔繁森同志的足迹,有一种精神,历久弥新。

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舍弃常人所拥有的、放弃常人所享受的,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扬优良传统,不断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这是对无数扎根西藏的建设者的最高评价、最大激励,更是最大期望!

循着孔繁森同志的足迹,从横断山脉到阿里高原,从喜马拉雅到万里羌塘,无数普通党员干部,正默默无闻,奉献着热血和青春。

祁爱群:2003年12月13日,这位年仅40岁的那曲地区班戈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因劳累过度,突发大面积脑溢血,离开了她魂牵梦萦的西藏。

钟扬:2017年9月25日,在赴机场赶飞机途中,这位援藏16年,行路50万公里,采集4千万颗种子,为西藏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的援藏干部,生命永远定格在53岁。

慕育军:2017年10月13日,进藏21年,把自己的根像杨柳一样,深深扎在西藏,成为群众“主心骨”、百姓“贴心人”,这位立志在农牧区发展改革之路有所作为的优秀基层干部,倒在岗位上。

……

一个个闪光的名字,是西藏新一代党员干部以孔繁森同志为榜样,扑下身子、以苦为乐,扎实工作,与牧民群众亲如一家,建设美丽西藏的缩影。

改革开放40年来,一代又一代党员干部,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活力。在普通人看似高不可及的地方,他们以把一生奉献给祖国最需要地方的高尚情操,永远激励后来人奋发前行!

犹如一簇簇顽强而美丽的格桑美朵,“孔繁森精神”之花,已开遍雪域高原。


上一篇: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情况全部公布 下一篇:不断增强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为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强大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