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起点上续写“中国绿”

  • 新华社
  • 2018/12/07

【字体

站在新起点上续写“中国绿”

——塞罕坝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一年间

游客在塞罕坝七星湖湿地公园游览 新华社记者 高博摄


  12月初的塞罕坝,银装素裹。虽是冬日,但高大挺拔的云杉、樟子松在皑皑白雪覆盖下仍透露着绿意,昭示着生机和活力。
  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塞罕坝务林人依然在修剪树木,像呵护婴儿一样守护着那片来之不易的绿色。
  塞罕坝位于中国河北省承德市北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是距首都北京最近的一道生态屏障。2017年12月5日,塞罕坝三代造林人半个多世纪的持续奋斗,筑起的“绿色长城”获得世界赞誉,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一年来,从幕后到台前,从默默无闻到成为生态文明建设范例、摘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桂冠,塞罕坝带着那一抹绿色,走进越来越多人的心里。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塞罕坝人的绿色梦想没有止步。今年春季,塞罕坝人选择向林场内仅剩的1万多亩石质阳坡开战。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林业科科长李永东说,石质阳坡是最难啃的“硬骨头”,造这1万亩林子,除去政府补贴,林场还需要自筹资金500多万元。


塞罕坝机械林场内的树木 新华社记者 曹国厂摄


  1万亩,对整个林场来说,增加的森林覆盖率还不足1%,值不值?李永东的回答很简单:“种树,是我们的使命。推进生态建设,每一棵树都能发挥效益。我们就是不让每一寸土地闲置!”
  这个秋冬季,整个塞罕坝林场有8万亩森林需要抚育。在塞罕坝长腿泡子营林区,施工员们正踏雪入林,忙着修枝、间伐。长腿泡子营林区施工员张彬告诉记者,间伐树木是个技术活儿,不能随意去砍,要伐劣留优,这是提高森林质量的基础工作,也是当前塞罕坝人最重要的工作。
  无林可造,除了护林,未来塞罕坝去向何处?塞罕坝人给出的答案是: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提供有效的生态产品。
  今年8月初,林场完成首笔3.68万吨造林碳汇交易。“虽然交易量不大,但这标志着塞罕坝林业生态产品实现了市场化。”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场长刘海莹说,这说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正成为全社会共识,这对推动国有林场绿色转型发展、推进生态服务市场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塞罕坝林场全部475万吨碳汇实现交易,可获益1亿元以上。
  今年暑期,河北省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承德举办,从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至丰宁满族自治县大滩镇,全长180公里的“一号风景大道”贯通。这条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风景大道,正成为一条拉动周边群众精准脱贫的旅游致富大道。
  客流不断涌向塞罕坝。今年7月,当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登上塞罕坝林场亮兵台俯瞰百万亩林海时,他表示自己被塞罕坝精神和林场建设成果深深地打动,“地球卫士奖”实至名归。


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工人在进行间伐作业 新华社记者 曹国厂摄


  统计显示,这一年,共有来自全国各地近400批次、约2.5万人次到塞罕坝考察学习。
  56年来,塞罕坝人造林112万亩,成为世界人工造林史上的奇迹,也为中国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范例。经过长期科学管理,塞罕坝林场单位面积蓄积量,是全国人工林的2.76倍、世界的1.23倍,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塞罕坝的绿色正加快向外辐射延伸。河北省上半年围绕张家口绿化、雄安新区森林城市建设、太行山燕山绿化、交通干线廊道绿化等重点工程,全省造林635万亩。
  刘海莹说:“种下一棵树就是种下绿色希望,守好一棵树就是让希望茁壮成长。”像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一样,中国正在持之以恒地建设美丽国家,已经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未来,中国将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多智慧与方案。(记者 高博 曹国厂)


上一篇:综述:全球生态治理的成功典范 下一篇:【高原生态村】江村:推窗见绿树 处处换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