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生态村】克松村:“红色土地”上的生态梦

  • 中国西藏新闻网
  • 2018/10/24

【字体

汽车沿着泽贡高等级公路驶向山南市。

从车窗望出去,一路上满目青翠,远处的山巅云雾缭绕。公路两旁种植的新疆杨树、金丝垂柳、银白杨、细叶红柳等树种已经在这里安家落户,把雅鲁藏布江两岸点缀的绿意盎然。在这一片山环水绕、绿树成荫的天地间,雅鲁藏布江在晨光的照耀下也变得温柔,自东向西缓缓淌过。

到了山南市乃东镇,继续行驶20分钟就到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地——西藏自治区级生态村、山南市乃东区昌珠镇克松村。

1.JPG

村民从泽当镇购物归来。记者 扎巴旺青  摄

伫立在克松村村口放眼望去,农田的西边,是郁郁葱葱的沙棘林。一条整洁、平坦的道路延伸到村子深处,道路两旁是刚刚收割完的庄稼,一群奶牛或悠然自得地晒着太阳,或低头垂耳嚼着什么,空气中弥漫着秸秆清新的气息。而村民的房舍,沿着道路两旁,错落有致地掩映在青山绿水间。

50多年前,克松村建立了西藏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第一个人民公社、建立了西藏第一个完全小学,第一个进行民主换届选举,是名副其实的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村也因此一直以来被誉为“一块红色的土地”。“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的头衔,让它区别于西藏其他的普通村落而广为人知。

随着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后天生成的红色基因,让克松村迎来发展城郊经济、注重旅游文化融合、红色基因传承的好机遇。克松人和他们的父辈们一样,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正以崭新的姿态,书写着生态建设的新篇章。

如果你前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昔日常来居住的昌珠寺和西藏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第一块农田参观旅游,就一定会看到离着它们不远处“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村”醒目的路牌。 

漫步村中,无论是两旁昂扬顽强的沙棘林,还是家家户户院子中绽放的五颜六色的鲜花,似乎都在向我们讲述着这块“红色土地”的快速发展历程。

2006年,克松居委会对西藏第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旧址进行了维修,以克松庄园的大量图片为题材,建成了克松居委会新旧对比展览室,对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2.JPG

克松村村民安居房周围种植的树木,形成一条林荫小道。记者 扎巴旺青  摄

2011年,西藏自治区出资600余万,建成了如今占地5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34平方米的陈列馆。陈列馆以历史的变迁为主题,主要介绍了西藏及克松居委会的发展变化,第一部分的主题为苦难岁月,第二部分为喜获新生,第三部分为幸福之路。通过解放前后的图片对比、实物对比,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西藏从农奴制度过渡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历程,呈现了以克松村为代表的整个西藏的民主改革历程。 

2011年7月,克松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陈列馆被西藏自治区宣传部授予全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3月,被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全区国防教育基地。 

2014年,在当时的山南地委、行署及乃东县委、县政府的帮助下,克松村实施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建设项目、为克松发展红色旅游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统计,陈列馆开馆以来,接待人数逐年上升,仅2011年至2015年的五年时间里,先后接待5多万人来到克松村参观学习。 

在克松村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建设过程中,当地政府在努力建设克松村红色旅游品牌的同时,利用克松村位于城乡结合部的优势,大力发展城郊经济,形成循环利用区位优势的城郊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几年的努力,克松村形成主要以农业、外出务工、小型合作社、运输业为主的发展方式,村里还有生态岗位89人,人均每年可以拿到3000元的岗位工资。 

蔬菜销售和技术一直是制约克松村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产业的难题,为提高群众的种植技术,居委会通过与自治区蔬菜研究所建立了新技术、新品种示范推广合作协议,先后选派4名群众到自治区蔬菜研究所跟班学习一个月,邀请自治区蔬菜研究所领导深入基地开展培训14次,通过蔬菜产业发展,每年为群众创收42万元。 2013年,居委会通过土地流转,集体种植213亩青饲玉米,探索土地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模式,通过与相关公司洽谈,签订收购协议,为群众每亩地创收3000多元,群众的种植积极性极大提高。现如今,克松村拥有各类温室大棚88座,农机合作社、装载机合作社、出租房等集体经营项目, 2017年纯利润达36万元,农业经济总收入达2988万元。

克松村社区党支部书记边巴次仁1987年就是村支部委员,2008年开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说,作为当地人,亲眼目睹了这里的三个变化:十八大以来,村民的房子越来越宽敞明亮,从最初的土石结构变成了现在的钢筋混泥土结构,农作物浇灌方式从人工变成了机械浇灌,作物种植从计划安排变成了服从市场需求的转变。

在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建设过程中,克松村对208户民房进行了改造,同时新建民房8户,另外还进行了民主大道、广场以及综合活动中心、篮球场、公共厕所、公共庭院绿化、停车场和牛圈等建设,项目投资达3988.4万元。

3.JPG

只要有空,米玛次仁都会拿起他父亲留下的扎念琴,弹唱起来。记者 扎巴旺青  摄

不单是边巴次仁有这样的感触,克松人切身感受着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脉动,也充分享受着家乡变化带来的福祉。

次仁曲珍是克松居委会的老住户了,谈起克松的变化,次仁曲珍滔滔不绝,“以前村里是土路,一刮风就漫天扬尘,下雨全是泥,出去很不方便,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建设以来,村里的道路是水泥路,晚上出门有太阳能路灯,晚上吃完饭可以到新修建的广场跳锅庄……”

村民米玛次仁小学毕业后曾在某公司当了10年的木工,每个月拿着200多元的工资。后来看到村里的发展这么好,他立马辞职,回村里发展。

“我们克松居委会毗邻泽当镇,随着外来人员的增加,我贷款10万买了一辆二手中巴车,后来把它卖了换了一辆17万多元的中巴车,三年后还清了贷款。现在我开的是我买的第四辆车,已经开了有九年了。这些年下来,通过客运线路,每年能有15、6万元的收入。去年村里土地流转1000亩,家里共有9亩地中有5亩参加了土地流转,每亩一年有700元的收入。”说起现在的幸福生活,米玛次仁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4.JPG

刚刚收割完的庄稼地里,两头奶牛悠然地啃食着青草,远处,村民的房屋掩映在树林中。记者 扎巴旺青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投资3000多万元,在克松村启动“生态文明小康示范点”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业机械化达到98%以上。2017年,社区872人中,300多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均收入超过17000元;242户居民中有115户拥有各类车辆;17户贫困户全部脱贫。2017年,克松村被确定为自治区级生态村。

明媚的阳光下,米玛次仁家院子里的格桑花争奇斗艳,院子外面,一排排沙棘林在微风中起舞。不远处,去年村里种下的200亩1万多棵苗已经茁壮成长起来,这一切都像是在告诉我们,克松人正谱写着文明生态新篇章,正向红色、绿色交织的小康之路迈进。(记者 扎巴旺青 次旦多吉 董秀丽 何宝霞 李继)


上一篇:【高原生态村】拉加里王宫脚下的明珠 ——访全国生态文明村曲松县下洛村 下一篇:【高原生态村】恩达村:古茶马驿站展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