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世界屋脊再筑天路

  • 《 农民日报 》
  • 2018/10/17

【字体

chenzd8a90_s.jpg

亚东县下司马镇春丕村劳动技能大赛现场。 记者 张斌 摄

再恶劣的环境也不能阻挠西藏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再艰苦的条件也阻挡不了脱贫攻坚的步伐。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自治区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着眼高质量、长期稳定脱贫,扑下身子、摸清根源,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瞄准“两不愁、三保障”靶标久久为功,吹响了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冲锋号。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进展。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5年的58.9万减少到2017年底的33.1万,贫困发生率也从25.2%下降到12.4%。如今,脱贫“天路”正在西藏广大干部群众的接续奋斗中不断向前延伸,路旁是幸福的雪莲绽放,前方是美好的全面小康。

擘画“天路”蓝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将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全面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走出一条具有西藏特点的脱贫攻坚之路。

——高规格设立脱贫攻坚指挥部。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西藏率先设立省级脱贫攻坚指挥部,按照“区负总责、地市直管、县抓落实、乡镇专干”的管理体制和“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层层分解目标任务,排出时间表、挂出作战图,构建了责任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责任体系。

——完善承上启下的帮扶政策体系。紧密结合自治区实际,西藏出台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健全政策体系,建立考核办法,科学编制规划,制定工作方案,形成了“1+N”的政策体系,发挥政策“1+1>2”的协同效应,保障全区打赢脱贫攻坚战。

——尽锐出战强化基层帮扶力量。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的基础上,驻村工作队承担定点扶贫职责,实现对所有村(居)的全覆盖。

顶层设计完善之后,各项帮扶举措就得以更好贯彻落实,各方帮扶力量也得以形成更强合力,一项项既具西藏特色又充满群众智慧,还有良好脱贫效果的创新做法在雪域高原落地开花。

按照因地制宜、因人因户因村施策的工作要求,西藏自治区以“五个一批”为内容的精准施策提高贫困人口的参与度和受益水平,突出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扶贫,实施教育扶贫、转移就业扶贫、健康扶贫和低保兜底,让帮扶有效传导到“最后一公里”。

面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群体,落实林业生态保护、草原生态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等各类专兼职生态补偿岗位50万个,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就地就业,人均补助标准3000元,让贫困人口吃上“生态饭”。

筑牢“天路”路基

脱贫攻坚关键要靠发展。然而,在西藏发展产业,困难比低海拔地区更多,产业配套少、建设成本高、施工难度大,在位置偏远、地广人稀的农牧区尤其如此。这样的现实决定了,西藏产业发展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选择契合西藏特色与优势、适合贫困群众参与和从事的产业。

“在全国农牧业发展水平的版图中,西藏是一片深深的‘洼地’。”西藏自治区农牧厅厅长杜杰说,而扶贫开发工作的主战场就在偏远、落后的农牧区,这些区域发展二三产业欠基础、少条件、没项目,第一产业的水平上去了,农牧民脱贫才有最为坚实的基础。

一产上水平,产业化是路径。“近年来,自治区大力推广优质良种、先进技术,依托地区禀赋和特色,挖掘资源潜力,西藏农牧产品产量、质量、效益都有了很大提升,有效促进了农牧民增收。”农业农村部援藏干部、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党委书记陈志群说。

地基牢,更要楼台高。产业的性质和分工,决定了仅靠第一产业还难以致富奔小康。基于这一判断,西藏大力发展以特色农牧产业、农旅产业为重点的二、三产业。

“自治区确定了突出发展青稞、牦牛两大主导产业的方向,并给予农旅融合脱贫以重点扶持。”农业农村部援藏干部、西藏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金文成说,今年上半年实施的扶贫项目,已经能够加工转化青稞9.5万吨,规模化养殖、加工牦牛2.79万头,直接带动近万名农牧民脱贫。

“高原雪山也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在西藏旅游脱贫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印证。借景点促进旅游脱贫,以景区带动村民就业,这在西藏已经是相当成熟的经验。

朝着“十三五”期间产业脱贫23.8万人的目标,西藏各地正持续加大产业发展投入,充分整合资金和金融信贷力量,出台优惠政策,使得产业扎根基层、百花齐放。“十三五”以来,西藏各级财政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267.4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069个,直接带动14.87万人脱贫,产业扶贫受益总人数达24万多人。

打通“天路”梗阻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关键硬仗,这一论断在西藏表现得更加突出。西藏有些地区自然条件的恶劣,是真正意义上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且往往无业可扶。

当前西藏脱贫攻坚的三大主战场——昌都、日喀则、那曲,属整体深度贫困,集中了全区88.9%的贫困人口和88.1%的深度贫困村,是全区贫困程度最深、扶贫成本最高、脱贫难度最大的区域,搬迁任务也最重。

根据西藏易地扶贫搬迁的整体规划,这将是一场涉及20多万贫困人口的脱贫大迁徙,从藏北高原到藏南河谷,从珠穆朗玛到雅鲁藏布江,高海拔、偏远闭塞、生态脆弱、地方病高发地区的农牧民,正在政府的妥善安排和组织下,有序地向生产资料富足、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地区聚集。

在充分利用中央支持政策基础上,西藏结合各地实际,尊重群众意愿,先后出台了《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西藏自治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以系统思维谋划搬迁与产业、安居与乐业的协调,将易地扶贫搬迁与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产业、就业、教育、医疗统筹考虑,凭借这一突破口,彻底解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地区的脱贫问题。

目前,西藏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860个,已搬迁入住2.78万户11.7万人;针对居住在48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的群众,以生态修复治理和脱贫攻坚双赢为目标,13万人的搬迁规划已经完成。城关区恩惠苑、曲水县“三有村”“四季吉祥村”、羊八井风湿患者集中搬迁点等一批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案例正在全区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向往搬入新居。

织密“天路”栏网

脱贫攻坚的“天路”要有基础坚实、路面平坦的快车道,同时也需要保障细致、兜底全面的护栏和保护网,确保脱贫奔小康的“天路”行稳致远,一个不落。

现在的西藏,以政府为主导、免费医疗为基础,政府、集体、个人和社会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经实现全覆盖,大病统筹、门诊家庭账户和医疗风险基金相结合,住院可以先诊疗后付费,极大减轻了贫困群众的就医负担。

对于医护力量不足、医疗水平不高等难题,自治区积极引入“外援”,目前已有7省市65家医院对口帮扶西藏各地市医院。由于大量高精专医疗人才的注入,填补了西藏医疗空白新技术新项目398项,130多种高原病、地方病得到治疗解决,帮带培养本地医疗人才700多人。“大病不出自治区、中病不出地市、小病不出县”的医疗服务目标已逐步实现,西藏整体医疗服务水平正在朝向新的高度迈进。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三年来,自治区认真贯彻中央指示,每年吸纳800名教师进藏支教,配合实施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重教已成政府和群众共同行动。西藏在全国率先实现学前教育、城乡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15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连年上升。

教育组团援藏深入西藏各基层中小学校,以订单式援派,精准解决西藏数理化教师严重短缺难题,每年援藏教师中数理化教师超过一半,为西藏现代教育水平的提升注入了新鲜血液。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中央支持、上下一心、全国支援,西藏的脱贫攻坚“天路”将越走越宽,距离小康和振兴的目的地将越来越近,各族群众幸福生活的雪莲将越开越盛!(记者 唐园结 冯克 黄朝武 周鹏飞 李鹏)


上一篇:【高原生态村】转角遇见你:斯巴村的“十里春风” 下一篇:西藏江达县波罗乡两村被淹 500万救灾资金紧急调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