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鲁藏布江山南段防护林建成:誓把荒滩变绿洲

  • 西藏日报
  • 2017/02/06

【字体

导读:

  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在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要弘扬“一种精神”,将弘扬长征精神与弘扬“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结合起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一种精神”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将为新时期我区广大干部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本报今日起推出“弘扬‘一种精神’ 再创宏图伟业”栏目,从基层一线干部群众的视角,以鲜活的人物故事为核心,精心采访、深入挖掘,在全区范围内推出一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先进典型报道。敬请关注。

 

  山南,藏民族的发祥地,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藏民族的祖先带着敢闯、敢试的勇气,创造出了西藏历史上的“第一块土地、第一座宫殿、第一座寺庙”等诸多第一。

 

  千百年来,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并未随着时光的长河而消逝,而是缓缓流传至今……

 

  当时间的齿轮转轴至20世纪80年代,一群植绿人带着雅砻祖先留下的勇气与信念,来到了雅鲁藏布江河岸,在这片被喻为“造林禁区”的土地上开始了长达30年的造林征程,让这片原本荒芜的沙滩变成了一道绵延160公里、平均宽1.8公里的“绿色长城”。

 

  这条“绿色长城”,与西藏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遥相呼应,共同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历史变迁,也见证着雅砻儿女“誓把荒滩变绿洲”的勇气。

 

  敢为人先,吹响植树防沙“冲锋号”

 

  冬春季节的干旱、夏秋季节的洪涝、不期而至的狂风扬沙……这便是上世纪80年代前的雅江沿岸天气,也是这块土地成为“造林禁区”的原因。

 

  “举目不见家。”这是贡嘎县杰德秀镇居民巴桑描述的当年风沙肆虐的情形。

 

  “我1967年第一次进藏,从拉萨到山南,沿途雅江两岸的沙滩上几乎一棵树都没有,从那时起,我就有一种强烈的感觉,那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漫漫黄沙,就是要等着我去改变。”山南林业局原局长李纯禄这样说。

 

  “这种黄沙漫天的地方能种树?就算种了肯定也长不活……”群众议论纷纷。

 

  “既然是禁区,那我偏偏要试试看。”李纯禄暗下决心。

 

  一有空,李纯禄就开始往雅江边上跑,在沙滩上一呆就是大半天,研究土质、查阅资料……

 

  1983年的春天,李纯禄带领林业人,在雅鲁藏布江北岸的沙滩上营造出了第一片80亩的固沙林。

 

  向“造林禁区”的挑战首战告捷!

 

  禁区长出了树木,这一成果彻底掀起了山南人植树造林的高潮。山南各机关单位都在雅江的沙滩上建立了自己的造林基地。

 

  贡嘎县林业局原局长、今年67岁的艾拉回忆道,“当时规定,干部每年都有10棵义务植树的任务。如今,这一传统一直在延续。”

 

  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下,1988年,雅江第一个工程造林基地——泽当万亩人工林基地诞生了。

 

  实践的成功让雅江沿岸的百姓看到了绿色的希望,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加入到植树防沙的队伍中来。

 

  边久是扎囊县人,也是山南民间治沙防沙第一人。

 

  2004年,边久拿出跑运输积攒的20万元,经过开荒平整、客土改良等,在雅江边上的扎囊县扎其乡办起了240亩苗圃。

 

  边久通过自己育种及引进一些树苗等,使得新疆杨树、金丝垂柳、银白杨、山杏、侧柏、苹果、梨、核桃等优良种苗和经济林种苗,先后在边久的苗圃安家落户。

 

  他还通过“三年后如果树苗成活了,一分钱都不要。但如果管护不好,导致树苗死掉,就加倍收费”的方式激励身边的人都来搞绿化。

 

  “别人不敢做的,我们就要做!只有做了,我们才有获胜的可能。”看着如今雅江沿岸树木葱茏,边久心里满是自豪感。

 

  全国防沙治沙标兵、全国绿化奖章……多年来,山南以防沙治沙为主的造林绿化工作也先后得到国家、自治区的充分肯定,而这一份份荣誉也在不断见证着雅砻儿女敢为人先的创新与决心。

 

  永不言弃,只为绿色覆满沙滩

 

  春天栽,秋天亡,到了冬天下灶膛。这是上世纪80年代流传在山南农牧区群众中的一句顺口溜。

 

  那些年,栽树纯属义务劳动,挖坑、搬树苗、挑水……大家总是在不遗余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但浩浩荡荡的开始却没能得到一个好的结局。

 

  树苗一直在种,但真正存活的树苗并不多。

 

  究其原因,培育的有些树苗不适宜当地环境;雅鲁藏布江一涨水,种在沙滩上的树苗全被淹死了。

 

  尽管心中充满了挫败感,但苦干实干的山南人还是没有选择半途而废。

 

  一年失利,来年再战;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终于,第三年,栽下去的树木90%都存活了下来。

 

  在失败的经历中,山南林业人逐步探索出了一套在高原植树的经验。

 

  ——坚持生物治沙和工程治沙相结合,大力推广栽植砂生槐,积极引进沙柳等沙生植物。

 

  ——采取修筑“丁字坝”,减缓江水对林地的冲击。

 

  ——通过“大苗深栽”,增加树苗存活率。

 

  ——采用混栽树种,减少病虫传染。

 

  ——选拔责任心强的护林员,进行科学化管理。

 

  如今,时光的齿轮已转过30年,雅江沿岸共栽植树木4500余万株,建成防护林45万多亩。

 

  这条跨越乃东、扎囊、贡嘎和桑日四县的“绿色长城”,使山南灾害性风沙天气已由过去的80多天降低到目前的20多天;101省道也多年未发生因沙堵路现象,“人进沙退”的局面也正逐步形成。

 

  而为了那抹绿色,山南人铸就了敢为人先、苦干实干的精神之魂。这精神,即使是漫天黄沙,也无法摧毁。

 

  拼搏进取,绿色是山南人永恒追求

 

  在老一辈林业人的心中,能够看到如今绿满江岸的景象,是他们最大的骄傲与自豪。

 

  行走在自己主持修建的“丁字坝”小道上,参与过雅江防护林建设的原地区林业局局长索朗多吉时而驻足观看,时而抚摸树干,如同看着自己心爱的孩子。

 

  “种了这些年树,心里没了遗憾,只希望子孙后代能够传承我们当年造林的信念和精神,永远的把这片绿色守护住。”

 

  守护绿色,山南人一直在进行。

 

  今年69岁的护林员达瓦坚参,这一辈子都与树木打着交道。

 

  每天都要巡遍近万亩的山林,灌溉、剪枝、赶盗伐者……尽管每日都在重复着辛劳的工作,达瓦坚参却甘之如饴。

 

  “我这辈子,前半生就是拼命植树,后半辈子就是守护好这片林子,留住青山,造福村民。”达瓦坚参笑着说道。

 

  “尽心尽力”成为了达瓦坚参一家薪火相传的财富。如今,达瓦坚参的儿子达瓦欧珠继承着父亲的信念,已成为一名护林员。

 

  “父亲走不动了,我就替他走下去,履行好自己的责任,照看好这片林子。”达瓦欧珠坚定的说道。

 

  也正因为有了林业人坚定不移的守护,如今的雅鲁藏布江防护林建设重点正从江南转向江北,规划中的雅鲁藏布江山南段江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范围扩大到贡嘎、扎囊、乃东、琼结、浪卡子、桑日、曲松、加查等沿江8县,以江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区域造林工程、防沙治沙示范区等项目建设为主。

 

  “我们准备利用5到10年时间,在江南再造一个雅江防护带,到时候雅江两岸就都绿起来,让沿岸群众的生活越变越好。”谈起未来的工作,市林业局副局长尼玛次仁信心满满。

 

  功成不必在你我,一张蓝图绘到底。

 

  靠着这样淡泊却又坚定的信念,一批又一批的山南人植绿在雅江河畔,把一棵又一棵的树苗种下去,把一批又一批的林子守护好,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绿色奇迹,让雅江防护林成为了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车行原野,极目远眺。绿色如水墨一样在雅鲁藏布江沿岸的土地上浸染开来,仿佛在用大笔一字一句的书写着雅砻儿女敢为人先、苦干实干、坚韧不拔的植绿精神。

 


上一篇:咬定“青滩”不放松——隆子县40万亩沙棘成林记 下一篇:西藏日喀则南木林县艾玛乡—高原老人吃上生态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