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伦:党和人民需要的真专家

  • 中国绿色时报
  • 2023/08/25

【字体

吴中伦在热林中心考察

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时强调,科研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实践中形成的真知变成论文,当党和人民需要的真博士、真专家。这一重要论述,为广大科研工作者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积极投身党和国家事业、推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了基本遵循和重要指引。

回顾中国林草事业的发展史,无数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为林草振兴与科技发展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始终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精神追求,坚持从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知,为中国林草科学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著名林学家吴中伦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代表。

吴中伦

爱国奉献 他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1945年,吴中伦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美生。清华大学聘请时任中央大学森林系教授梁希作为吴中伦的国内学习导师,从此两人建立了紧密的师生关系。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吴中伦接到清华大学通知,到昆明集中转道印度赴美。行前,吴中伦受到导师梁希先生的邀请,一起用餐为他践行。

吴中伦在《忆梁老(梁希)》的回忆录中写道:梁老讲了他听到的几位爱国民主人士,如黄炎培先生到延安访问的见闻。他们在延安亲眼见到从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到广大群众、战士都密切团结,全心全意努力抗日救国。延安虽然条件艰苦,但生产搞得很好,社会秩序井然,建立了可靠的抗日根据地,是复兴中华民族的真正基地,是中国希望所在。

梁希的这番话给吴中伦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而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梁希写给吴中伦的这首诗了。

《送吴中伦君赴美》

大火西流七月光,碧天无语送吴郎。

定知三载归来后,沧海茫茫好种桑。

正是恩师的教诲,让吴中伦在海外留学期间坚定了奋斗目标,努力学习技术和本领,于1950年1月顺利获得博士学位。更重要的是,正是这份师生情,让吴中伦有了牵挂,有了信仰和寄托,不断滋养着他的家国情怀。毕业后,他婉言谢绝师友们挽留在美工作的好意,毅然决然地登上了归国的轮船,成为第一批回国的留学生之一。

1950年,吴中伦回国后,到原林垦部工作。吴中伦接受的第一份任务是参加中央黄泛区慰问团考察,考察结束后,他写了一篇《黄泛区林业考察报告》,得到了时任林垦部部长梁希的肯定,后发表在《中国林业》上。自此,吴中伦在梁希部长的领导下,开启了新中国林业建设之路。

1950年秋,敌人对我国进口橡胶实行封锁。1951年,党和政府决定在华南地区发展自己的橡胶产业,吴中伦受原林业部委派,担任考察组组长到海南调查,当年秋天回北京,写了《巴西橡胶树的参考资料》送给时任林业部部长梁希。梁希立即审阅,并为报告提笔写了短序。

吴中伦从美国回国后的40年中,把国外所学应用到国内的林业建设当中来,为新中国的国土绿化、生态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4年,吴中伦、王豁然等前往西藏考察,途中与藏民交流

勇攀高峰 他是新中国杰出的林业科学家

吴中伦的一生是和树木、林业分不开的,从年轻时热衷植物分类学,到后来转向林学、研究树木,成为我国著名林学家、森林生态学家、森林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以及林木引种驯化开拓者之一。吴中伦对我国大型林业综合考察,对松树、杉木、泡桐等重要用材树种的生态习性、松属分类和地理分布、杉木商品材基地建设等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最早提出了较完整的中国林业区划。从1953年起,他就开始进行林业区划的研究工作,并到几个省区进行区划调研,于1954年写出了《全国林业区划草案》。这是中国第一部林业区划的著作,首次将全国分为18个林区,并逐一提出了各区的保护、发展和利用的建议。草案成为我国1983年、1987年《中国林业区划》蓝本。

他阐明了中国松属的分类与分布。松属在中国用材树种中分布最广,在造林绿化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吴中伦积多年之研究心得,揭示了松属树种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弄清了它们的分布范围;既表现松属区系植物地理的关系,也反映各种松树生态地理的环境,为造林工作选择适宜的树种提供了科学论据。他发表的《中国松属的分类与分布》,是我国松属分类与分布研究时间较早、较完整、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专著,为我国植物地理学先驱论文之一。

他是林木引种驯化的开拓者之一。吴中伦从森林生态和森林地理等学科的观点出发,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国外树木引种驯化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亲自调查访问,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编写了《国外树种引种概论》。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总结国外林木引种的科学专著。

2006年,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吴中伦云南考察日记》

追求真理 他是我国九寨沟保护的首位倡议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吴中伦一生注重实践,长期进行野外考察,每到一地总是先到野外收集第一手资料,尽可能地听取各种意见,做好记录和分析,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坚持笔耕不辍,撰写了大量的报告、书籍等,为祖国的林业建设建言献策。

早在1934年春,吴中伦便被著名植物学家钱崇澍选中前往云南边境进行考察。当时的云南交通不便,旅途艰辛。他曾回忆道:“思茅等地当时疟疾流行,十室九空,惨不忍睹。”正是这段艰难又充满回忆的旅途,使得吴中伦完成了《云南考察日记》。该书面世后,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色彩斑斓的云南社会风情画卷。书中记载了大量植物、动物、资源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珍贵资料,为研究历史、社会、经济等社会学科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史料。

1958年,我国联合苏联对西南高山林区开展了第一次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吴中伦被选为中方队长。这次科考收集了当地森林地理分布、森林类型、森林群落、森林土壤以及社会经济等一系列重要资料,是我国首次对西南高山森林进行全面区划,提出了许多意见与建议。

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务的是实,求的是真,这是科学家毕其一生的追求。吴中伦注重实践,长期进行野外考察。他身上奉献科学的诚挚精神和爱国热忱,都值得当代年轻人特别是青年科技工作者认真学习,这也是成为一名科学家必备的基本素养。

有“人间仙境,童话世界”之美誉的九寨沟举世闻名,但吴中伦与九寨沟的故事,可能鲜为人知。

1966年,当地在九寨沟建立两个林场,但其目的不是保护森林,而是砍伐木材支援祖国建设。1975年,吴中伦对九寨沟进行了全面考察。他感慨万千:“我曾到过欧美数国,也未见到有这样奇美的自然景色,必须很好地保护起来。”于是,他直言上书四川省人民政府,并告知四川省林业厅,建议当地很好地保护这一奇美的自然景观,禁止随意采伐林木。四川省林业厅迅即行文:“九寨沟则查洼、日则沟两百米以外才能砍伐。”之后,四川省政府高度重视对九寨沟的保护,责成有关部门和科研院所制定具体保护规划,全面停止九寨沟林木采伐。1979年,两个林场迁出九寨沟。1980年,九寨沟自然保护处成立。

“多亏了吴教授,让我们留下了九寨沟。九寨沟人尊重吴中伦,如同尊重中国导弹和火箭之父钱学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王选等科学家一样,他的贡献造福人民,惠及子孙后代。”有人在怀念文中如此写道。

1991年8月,吴中伦的博士研究生江泽平(左一)参加博士论文答辩后与导师(中间)及蒋有绪先生(右一)合影

甘为人梯 他致力于培养新中国林业的接班人

吴中伦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高超的外语水平,他自称为“三自”研究人员,研究自己会做,调查自己会搞,论文著作自己会写,别人的论文著作他不挂名,自己的论文著作也不让别人挂名,严守着一个科学家高尚的职业道德,并将这一作风保持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吴中伦不仅身体力行以科学研究为林业生产建设服务,而且经常教导青年林业科技工作者不要为研究而研究,必须明确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于林业建设和林业生产实践需要。

中国科学院院士蒋有绪说:“吴老是一本活字典,我们碰到的任何植物没有他不认识的,只要给他一片叶子,或将其描述一番,或者画下来交给他,他都会告诉你是何种植物。更为神奇的是,调查地所处海拔有多高,吴老目测与实际测得的数据总是相差无几。在学术研究方面,他见解独到,从不人云亦云。”

追随吴老20多年的中国林科院资深专家盛炜彤回忆:“吴老平易近人,出差在外,常和随同人员同吃同住……那时的我们一般是春天出门,夏天回京,一走就是几个月。跟着吴老,一路采标本,一路学知识,在实践中学来的知识全刻在了脑袋里。”

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原所长、吴中伦的关门弟子江泽平说:“吴老的大家风范让我受益终身。他曾教育我们一定要打好基础,个人兴趣一定要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做学问、做研究,涉及面一定要广,但研究一定要专。做事一定要学会先做人。”

吴中伦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善于与人合作,胸怀宽广,不计名利。他以其渊博的知识、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责任感,深受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尊敬和爱戴。

吴中伦从美国留学回国后,积极发挥国际交流合作的“桥梁”作用,推进林业科研人才与技术的合作,在林业科学的征途上奋力攀登。

在吴中伦与时任国际林联主席李斯的来往信件中,我们可以看到:1979年3月,吴中伦给李斯写信,希望加强与国际林联的联系与合作,得到了对方积极肯定的答复。1981年7月,吴中伦推荐中国林科院郑世锴参加国际林联大会,得到国际林联提供的费用支持。

而在吴中伦与中国林科院王豁然先生的来往信件中,我们依稀看到了“传承”的模样。梁希以诗相赠,勉励吴中伦学成归国,报效祖国林业发展;吴中伦则把“接力棒”交到了王豁然的手里,不仅为其争取出国留学深造的机会,更是通过书信关心指导王豁然在海外留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及未来职业规划。直到吴中伦重病在榻,仍坚持给王豁然写信,嘱咐他要做好调查记录,详细了解英国对树种引种的流程和方法,强调对中国开展树种引种工作的参考价值。

从这些信中内容,我们不仅可以看出吴中伦对青年科研人员学习的重视,还能体会到一个纯粹的科学家到生命最后一刻对青年人的关心、对科研的执着。

作为中国林业科技史上的一代名师,吴中伦一生对松树情有独钟。“岁暮满山雪,松色郁青苍。彼如君子心,秉操贯冰霜”就是其精神写照。(白登忠 王秋丽 宋平)


吴中伦简介

吴中伦  (1913—1995年),浙江诸暨人;中国著名林学家、森林生态学家、森林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全国劳动模范;中国林业区划、林木引种驯化、把林学理论成功应用于中国林业建设的开拓者之一,在中国森林地理方面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曾任中国林科院副院长,中国林学会理事长,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上一篇:助力拉萨南北山片区绿化 下一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推动国际合作应对沙尘灾害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