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是太阳和海陆分布起作用,那么,在冬季大陆中心应该是大陆冷高压和高空长波槽所在地,海洋中心则是海洋低压和高空高压脊所在地。但由于海、陆形状及大小分布无论东西或南北方向上都是不对称的,因而海陆高低压及高空槽脊的位置、大小、强弱也应该是不太规则的,当然,不会改变上述最基本的分布形势。但在上面的基本形势里放进如此高大的椭圆形的青藏高原,基本背景情况就大大不同了。
冬季,高大高原对行星西风的强迫绕流,使在90°E附近形成准静止的长波脊,前高原大地形对对流层中低部冷空气向南平流的阻挡,有利于极地冷空气在高原北边堆积,再加上高空长波脊的“固定”作用,在正对高原的北边形成了蒙古冷高压。在高原上,因为冷却作用或加热比四周小,形成了青藏冷高压。,
夏季,整个行星风带北移,高原地区处在副热带地区,一方面由于高原强烈加热,另一方面高原又阻碍了极地冷空气在高原地区向南平流,使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特别是南亚地区温度特高,这就形成了欧、亚、非大陆热低压和青藏热低压,以及在它们上面的100毫巴欧、亚、非暖高压和青藏暖高压。
当然,由于海洋和海洋上大气环流系统的存在,海、陆间(包括南北半球)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一些上面的基本形势分布,但不会完全破坏它们。这也就形成了东半球和青藏高原季风,而后者是在亚洲季风基本背景下产生的,但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并改变了我国地区对流层低层的季风现象。这也就决定了我国地区冬干冷、少雨,夏湿热、多雨,春秋季气候变化激烈的基本季风气候的特征。
本文选自:《西藏气候》(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