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林错位于冈底斯山北麓的那曲地区班戈县和申扎县境内。保护区始建于1993年,总面积18936.3平方公里,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黑颈鹤及其栖息地生态系统。
多年来,西藏不断加大对该保护区的保护建设力度,重点加强了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和科研工作,使保护区成为黑颈鹤等湿地鸟类的主要繁殖栖息地。如今的保护区,碧水蓝天,人与生物和谐相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世界最高生物物种基因库
7月的色林错,数以万计的棕头鸥和其它不知名的鸟类,不远千里飞来,场面极为壮观。色林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中是珍稀濒危生物物种最多的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区内,分布的种子植物有39科、376种,兽类有10科、23种,鸟类有25科、92种,两栖类1科、1种,爬行类2科、3种,鱼类有2科、8种。
保护区内还生长着许多珍稀、濒危植物物种,如西藏沙棘、掌业大黄、马尿泡、合头菊等。保护区珍稀濒危生物物种较多,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雪豹、藏羚羊、藏野驴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棕熊、猞猁、藏原羚等。2003年,国际上把黑颈鹤列为急需挽救的濒危物种,而色林错自然保护区是黑颈鹤的主要繁殖地和栖息地。
色林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大面积保护完好的高寒湿地生态系统,保存了种类众多、种群数量较大的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享有世界最高生物物种基因库的美誉。
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自色林错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由于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卓有成效,使保护区成为黑颈鹤等湿地鸟类的主要繁殖栖息地。
加强宣传教育。保护区成立以来,面向社会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先后组织和协助拍摄了《高原之灵藏羚羊》、《寻鹤之路》等电视宣传片,编制印发了自然保护区、湿地等宣传手册,增强了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如今,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已经纳入当地的乡规民约中,周边群众和干部职工的保护意识大大增强。
加强巡护与监测。为加强巡护与资源监测工作,保护区制定了野外巡护监测制度、野保员管理制度。从当地社区聘请兼职野保员44名定期巡护,确定了44条固定巡护线和15条不定期巡护线。目前,保护区内黑颈鹤种群数量已由保护前的1000多只恢复到现在的6000多只,藏羚羊由保护前的2000多只恢复到现在的3万多只,其他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也呈现逐年递增趋势。
为有效预防湿地草原火灾发生,保护区制定了《保护区草原扑火行动预案》,组建了5支扑火应急分队,共100人,每年由管理局与区内村委会、牧户签订草原防火责任状。
科研工作全面推进
开展了资源调查和研究。自建区以来,保护区主动邀请自治区林业调查规划勘察设计院、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开展了综合或专题科学考察,重点研究了黑颈鹤种群数量及繁殖习性。同时,建立和保持与国际野生物保护学会组织在色林错自然保护区藏羚羊考察研究方面的长期合作关系,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关系和合作。
保护与发展健康有序。为了使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开发进一步规范化,自2003年以来,保护区先后完成了《保护区总体规划》等,并通过专家评审和主管部门的批复。同时,保护区管理部门还积极引导和扶持当地群众参与保护区保护与建设,达到群众增收的目的。从牧民群众中聘用保护积极性高、生活较贫困的牧民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每名野保员每年可领取补助48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