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70年”系列报道⑩ 从土地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
www.xzly.gov.cn 2019/09/24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8月初,素有“湖广熟,天下足”美誉的洞庭湖平原,早稻收完,晚稻已经插秧。

  87岁的陈克斌,老家就在离洞庭湖不远的华容县万庾镇兔湖垸村。万庾镇得名很早,“庾”为露天谷仓,早在唐朝这里就建仓储粮。可陈老回忆,“号称万吨粮仓,但小时候基本没有吃过饱饭。”

  1950年,陈家4口人通过土地改革分到了10亩地,告别了祖祖辈辈的佃户身份。“以前只敢种产量最有保障的作物,一般是种蚕豆,品质不好,但能保收。分田到户后可以自由调配,开始种水稻、高粱、豌豆,吃得饱,也吃得好了。”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一部中国史也是一部土地革命史。从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到张居正改革,无一不围绕着土地做文章。从全世界看,土地制度的变革也成为绝大多数国家走向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逐步认识到,要以农村为工作重点,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1927年,中国共产党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战略,进入了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47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宣布“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明确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统一、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地获得约7亿亩土地,免除了过去每年向地主交纳的3000万吨以上粮食的地租。1959年,西藏地区也开始了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民主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这场前后长达三十多年的土地改革,让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彻底摧毁,大大激发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社会主义革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迅速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体系,为此后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最先从土地、农村开始。

  1978年冬夜,安徽小岗村18户村民聚集到严立华家中,偷偷按下手印,联名签订了分田和包干到户的契约。18个红手印,撬动起一场大变革。

  那时,中国西南一家大型炼钢厂还在使用140年前的英国机器,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商品仅有2.2万种,而瑞士的发电厂已经在用计算机管理,日本东京的大型商店商品则多达50万种。

  这年初夏,一个中国代表团在西欧五国25个城市开展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考察。

  “差距太大,很有咄咄逼人的紧迫感”。代表团归来向中共中央政治局汇报,从下午3点半开始一直进行到晚上11点,足足讲了7个半小时。听了汇报,叶剑英分析:我们需要西欧的先进技术,他们资金过剩,技术需要找市场,引进技术的重点应放在西欧。聂荣臻说:过去我们对西方的宣传有片面之处,这反过来又束缚了我们自己。这次调查比较全面,应当拍板了!不要光议论了!

  邓小平说,“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拨乱反正后的中国,改革加速。

  小岗破冰,深圳试水,浦东闯关,平潭浪涌,前海开发,雄安启航,改革开放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便最大胆的预言家也很难想象到这个古老的国家“史诗般的进步”。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正是中国共产党和亿万中国人民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和感悟。

  改革开放已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

  2013年,中国改革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面对难题,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大旗,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改革“突破升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5个领域,336项重大举措,《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涉及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两个“三中全会”都是划时代的。前者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后者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

  有人总结:中国道路以前给人的启示更多是经济方面的,但党的十八大以后的中国改革,则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借鉴。经济建设上,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更加强调高质量发展;政治建设上,更加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文化建设上,坚定树立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社会建设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态文明建设上,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同时,坚持改革和法治同步推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全面深化改革,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航道,一幅“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改革画卷清晰可见。

  全面深化改革,艰险程度不言而喻,破除利益藩篱的难度可想而知。越是艰险越要统一号令,越要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将“全面深化改革”列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明确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雄安新区建设,改革的步伐更加坚定有力;共建“一带一路”、谋划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出台《外商投资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大。

  一年多来,从中央到地方,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各项部署迅速落实到位,改革成果逐渐显现。

  “这块光荣牌,让我感到我们是最可爱的人,也是最光荣的人。”不久前,广西壮族自治区退役军人事务厅收到85岁退役军人黄祖南写来的一封感谢信。

  老人一家三代从军。得益于新组建的各级退役军人事务机构,3400万户像他一样的家庭挂起了光荣牌,3900万名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获得身份认定和信息采集,8.2万名军转干部、40余万名退役士兵得到妥善安置。

  到2018年底,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40多次中央深改组、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400多个重要改革文件,确定300多个重点改革任务,出台1600多项改革举措。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感慨,“中国改革,最复杂也最成功”。中国有着专属的成功密码,改革是要破除既得利益的,而破除既得利益需要有能够代表人民整体利益的政治力量来推动。

  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能顺利推进,正源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社会革命的同时,坚定不移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确保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全面深化改革,才会有中国更美好的明天。70年的成就给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底气和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革就是活力之源。(记者 何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