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包湿地:“高原精灵”黑颈鹤的家

  • 中国绿色时报
  • 2022/12/12

【字体

每年入冬时节,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市,平均海拔3200米的大山包国际重要湿地,上千只“高原精灵”黑颈鹤都会如约而至,翩翩起舞、信步滑翔,成为云贵高原上最美丽的风景。

大山包国际重要湿地位于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是目前中国已知的越冬黑颈鹤种群数量最多、密度最大的栖息地之一。保护区内还分布着737种高等植物,为越冬黑颈鹤等186种野生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及觅食环境。为保护好黑颈鹤,昭通市按照“人退鹤进”的思路,对大山包保护区的保护与发展进行系统规划,推进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项目,实施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最大限度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因“鹤”闻名

1988年,曾被当地群众称作“雁鹅”的候鸟首次以黑颈鹤的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越冬黑颈鹤数量逐年攀升,大山包获得了“中国黑颈鹤之乡”“中国最美湿地”“国际重要湿地”等多项荣誉,让当地群众颇为自豪,最美湿地大山包,因“鹤”得名,因“鹤”得福。

黑颈鹤属我国特有的世界性珍稀物种,是世界15种鹤类中被科学界发现唯一终身生活在高原上的鹤类,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黑颈鹤的主要越冬地和迁徙中转站,分布着5958公顷亚高山沼泽化草甸湿地,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1%。2004年12月,大山包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11年12月入选全国六块“中国最美湿地”之一。

关注大山包,保护黑颈鹤,共建人鹤和谐美丽家园。多年来,昭通市委、市政府以立法保护、工程治理、生态修复、绿色发展等举措,筑牢大山包保护区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区管护局严守“四个一律”,即一律不得开展违反保护条例、影响大山包保护区环境的建设活动;未经授权和批准,一律不得举办任何赛事;未经批准,一律不得开展旅游活动;一律禁止经营性活动,全力守护人鹤和谐共存的美丽家园。

人退鹤来

大山包保护区边界与昭阳区大山包镇界线基本重合,区内分布有5个行政村、89个自然村、110个村民小组。为加强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昭通市设立了管理机构,于2003年制定发布《昭通市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2005年发布《昭通市昭阳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大山包国际重要湿地保护管理的通告》,对国际重要湿地的保护管理作出具体规定。2009年1月1日,《云南省昭通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正式施行。2018年5月30日,省人大十三届三次会议对《条例》进行了修正,大山包保护区管理工作实现了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

大山包国际重要湿地全力推进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项目,实施了退耕还湿、冲蚀沟生态治理、天然泉眼保护、人工种草、恢复湿地植被等湿地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为黑颈鹤等野生动物的生存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据统计,2002年以来,大山包国际重要湿地累计争取国家湿地保护资金上亿元,共修复湿地2万余亩。截至2020年12月,大山包保护区共搬出1696户7923人,搬迁后原有耕地全部恢复成草场和湿地,有效减轻保护区人畜活动影响,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双赢。目前,大山包湿地面积从1990年建立保护区时的3150公顷增加到5958公顷,黑颈鹤数量从260多只增长到1900多只。2022年1月15日的同步调查中监测到黑颈鹤1926只,创下建立保护区以来的最高纪录。

人鹤和谐

“九月的飞翔,飞回温暖的怀抱,那黑颈鹤的心情,你是否知道……寻梦大山包,这里就是我的家,我用一生为你祈祷……”歌曲《寻梦大山包》唱出了“高原精灵”黑颈鹤对最美湿地大山包的眷恋,也展示了昭通各族儿女对黑颈鹤的珍爱和呵护。

人人爱鹤,人人护鹤。昭阳区大山包镇车路村村民董应兰、陈光会婆媳俩是志愿护鹤员的代表。现年69岁的董应兰是大山包最早的护鹤员之一,1990年大山包保护区成立之时她就开始参加护鹤工作。2003年,陈光会接过了婆婆手中的接力棒,负责监测湿地周边的黑颈鹤数量、帮助救治等工作。经过多年相处,陈光会与黑颈鹤建立了深厚感情,她一吹口哨,黑颈鹤就纷纷向她围拢。

2008年,陈光会救治了一只翅膀骨折的黑颈鹤,由于伤势较重,这只黑颈鹤伤好后依然难以飞翔,她饲养这只黑颈鹤整整6年。黑颈鹤已成为她生活中无法割舍的牵挂。

“保护黑颈鹤,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经过多年来持续不断的宣传教育,越来越多的当地村民认识到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加入到保护黑颈鹤及候鸟的行动中来。(沈迅 郑远见 赵子蛟)


上一篇:两项湿地国家标准审查通过 下一篇:雪豹放归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