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科技援助西藏阿里:实现多种抗沙常绿树种“落地生根”

  • 中国青年报
  • 2021/08/13

【字体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海华)记者近日从陕西省林业科学院获悉:历经5年攻坚,该院承担的“西藏阿里地区沙地柏引种栽培试验与示范”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沙地柏、北沙柳、紫穗槐、花棒、杨柴、沙棘、三七景天等7个灌草树种首次在西藏阿里地区落地生根。昔日满目戈壁荒滩的项目实施基地,如今已覆盖上一层绿色,植被覆盖率达到60%以上。

据参与项目的陕西省林科院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研究所所长赵国平介绍,这些树种的成功引种不仅为阿里地区防沙治沙增添了新的常青树种,也为高海拔、高寒和高旱区的城镇绿化、园林景观提供了新模式,改善了防沙治沙树种单一、没有常绿树种、视觉效果差的状况。地处藏北高原的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300米以上。由于高寒缺氧、年降水量不足100mm,这里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尤其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雪线下降明显,土地沙化、荒漠化较为严重。

试验示范区原貌。

2015年,旨在“借鉴陕西榆林治沙绿化经验,探索引进‘臭柏’在阿里试种实验”的援藏任务启动。几年来,科研人员克服多重困难,经过引种驯化和培育,成功筛选出北沙柳、紫穗槐、沙地柏为代表的抗逆性强的树草种7种;集成创新了阿里地区高海拔高寒区沙地柏引种栽培、高海拔班公柳扦插、高海拔复合治沙等6项技术模式;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件;编制沙地柏、北沙柳、紫穗槐引种栽培技术指南3份;现场培训技术人员和藏区林农工人200人次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

引种栽培的花棒、杨柴。

栽培的沙地柏。

栽培的紫穗槐。

据了解,下一步,项目组将继续观测成功引种的7个灌草树种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开展相关方面研究并拓展造林试验,为高海拔高寒高旱区的地区生态修复持续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上一篇:西藏墨脱最后的猎人:20年间从原始狩猎“快进”到现代农村生活 下一篇:日喀则市 稳步推进植树造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