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俊,男,汉族,中共党员,赤峰市翁牛特旗人,1963年11月出生,198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7月从内蒙古林学院毕业后,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建设,来到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调查规划院工作,先后担任森林调查规划院规划设计室副主任、副书记、主任,规划院副总工程师、副院长、林业工程正高级工程师,2011年1月调任根河林业局任副局长。2019年6月19日,于海俊同志在扑救森林雷电火灾过程中,不幸因公牺牲,享年56岁。从1987年到2019年,32个春秋,于海俊同志先后7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次被评为“劳动模范”,1次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2019年7月3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作出了关于向于海俊同志学习的决定。2019年6月22日—30日,自治区党委、自治区直属机关工委、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党委先后追授于海俊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0年12月23日,受中央组织部委托,自治区党委在呼和浩特举行了追授于海俊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颁授仪式。
于海俊(前)与苗木专家在察看林场树木
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用实际行动和宝贵生命,展现了人民公仆恪尽职守、勇于担当的崇高精神
于海俊同志始终牢记入党誓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在入党申请书中这样写道:“在我童年时代,常听大人们讲那些共产党员先烈的英雄事迹,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深深激励着我。我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不是要寻求政治上的刺激,而是要为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9年6月下旬以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各地普遍高温干旱,持续少雨且雷电频发,雷电火烽烟四起。19日下午15时07分,根河林业局护林防火管理处再次接到航空护林局火情报告——上央格气林场47沟附近有烟点。15时15分,根河林业局副局长于海俊带领60名专业扑火队员紧急奔赴起火点。一路急驰,赶到火场时,时针已指向18时。由于火场内偃松倒木较多、腐殖层厚,山火已发展成树冠火,加速蔓延。根据火场形势,于海俊制定了“一点突破,两翼推进”的扑火作战方案,全力组织扑救。20时20分,经过全体指战员2个多小时的奋力扑救,火场胜利实现合围,外围明火被扑灭。20时38分,根据多年扑火经验和对火场植被分布特点的分析,于海俊没有休息,而是继续带领队伍从北往南逐段排查余火,布置火场倒木清理工作、开设隔离带,防止火场死灰复燃。于海俊急切地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彻底清理好火场,确保不发生复燃,确保受灾面积不再扩大。他一边查看地图,一边手持GPS定点坐标,查看火场面积和林木过火情况。于海俊有个习惯,每次到火场扑火,他都会用随身携带的GPS测量拐点,然后将拐点的坐标标记在地图上,扑火返回后,他都会系统整理扑火过程中的各种经历经验,对掌握的火场山形地貌、植被特点等数据进行比照分析,研究总结各种不同火场林火形成和演变发展的科学规律。他身边经常携带着一本厚厚的《林火扑救记事》,上面详细记录了他参与扑救的每一场火。记事本的扉页上,于海俊动情地写着这样一句话:本记录本,经过烟熏、火燎、油渍、尘埋、汗浸、水淹、雨浇等多道工序,得以保存,实属幸事……
21时左右,正带领队伍在前方清理余火的护林防火管理处副主任郑晓强,突然听到对讲机内电报员孙宝民的呼喊:“快来人,砸到人了!”
听到呼喊,郑晓强赶紧回头,带着身边的扑火队员顺着喊声往回跑。跑到跟前看到,一根过火的站杆意外被风刮倒,砸中了正经过这里的于海俊。站杆长约10米,胸径约为32厘米。郑晓强立即组织队员将站杆锯断后挪开,于海俊的一只眼镜镜片破碎,人处于休克状态,可他的手仍然紧紧地攥着GPS定位仪。
23时30分,山水同悲,于海俊带着他追寻绿色、描绘绿色、守护绿色的梦想沉沉“睡去”……
据统计,2011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海俊在根河林业局工作期间,带领扑火队参加扑救火灾12场(次),其中援外扑火5场(次),本局扑火7场(次),圆满完成了每一次扑火任务,他用生命诠释了一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2012年5月22日,汗马自然保护区内发生雷电火,这是于海俊到根河林业局工作后首次带队援外扑火。原始森林山高林密、蚊虫叮咬、给养运送不及时,于海俊教队员们用铁饭盒焖米饭,区分山、峰、岭,认识各类树种和植物……他渊博的林学知识、与普通职工同甘共苦的品质,让大家对他肃然起敬。
2017年5月2日,毕拉河林业局北大河林场发生森林火灾,于海俊带队援外扑火。队员们经过紧张的扑救,等到休整时,一个个全躺在了火场外围,累得不想动弹。见此,于海俊大声吼道:“所有参战人员马上转移到河边宿营!”河边距离火场远,又费体力,夜晚宿营,风大且冷,大家都不情愿地转移到了河边宿营。第二天一早队员们重返火场时,发现原本想要宿营的地方早已被大火“吞噬”。队员们这才明白,于海俊为什么要发这么大的火了。
2018年6月22日,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乌玛林业局伊木河林场发生森林火灾,23日凌晨,于海俊率领队伍乘坐直升机穿过原始森林直奔火场参与扑救。23日下午14时左右,队员们休整时,发现于海俊左脚的鞋怎么也脱不下来。原来,凌晨飞机抵达运兵现场时,大家为腾出乘坐空间合力移动机舱里的飞机吊桶时,一个铁块掉落下来,重重地砸在于海俊的脚面上。十几个小时,于海俊硬是咬着牙,强忍疼痛爬山、过河,带头指挥扑火作战。此时他的脚已经肿得如馒头大,皮肤泛着深紫色,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滴落。大伙心疼他,他却笑着说:“没事,我要和兄弟们在一起。”
于海俊同志牺牲的前一天,根河林业局党委召开了“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研讨会。会议结束前,于海俊将撰写的心得体会郑重地交给党组织。他这样写道:“作为林业人,必须把改善林业局生态环境质量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坚决担起建设美丽根河的历史使命,坚持最重的担子自己先挑、最硬的骨头自己先啃。”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入党33年来,于海俊始终按照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宝贵生命践行了共产党员“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初心和誓言。
于海俊(中)与同事探讨根河湿地规划
爱岗敬业、业务精湛,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为推动林业改革发展的具体行动
于海俊同志是林业系统的知名专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典范。他始终以拼命诠释使命,以实干创造实绩,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为推动林业改革、促进林区发展的具体行动,为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突出贡献。
1998年,国家启动一期“天保工程”的时候,于海俊带领规划院全体设计人员承担了国家林业局、林管局下达的各项工程规划设计任务。
当时,于海俊与全体成员整天加班加点地工作,困了就用凉水洗把脸,实在累了就趴在满是图纸的桌子上打个盹儿,而他的家就在离办公楼不足200米的家属院里,马上过年了,于海俊却一连7天7夜没有回去。
实施一期“天保工程”时,根本就没有什么具体模式可供参考,于海俊作为设计项目负责人,他充分结合林区实际,大胆采用损益分析、敏感分析、有无项目分析、造林模型技术经济理论,推广先进设备、先进技术科技项目,使之运用到具体设计中,应用到工程建设实施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图里河、甘河两个试点林业局的规划到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方案,从各林业局森林分类到公益林、商品林建设规划无不凝聚着他辛勤的汗水。他和他的团队准确核定了各林业局公益林、商品林的建设规模,为上级决策和工程建设单位施工提供了详实的基础依据。
于海俊刻苦钻研、业绩突出。2009年,他被聘为全国森林工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62)委员。他先后参与编制了4项国家林业行业标准,创造性提出“补植补造”概念及森林经营措施,成功纳入《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森林培育实施方案》和检查验收办法中。他主持设计的《吉南工程造林总体设计》《阿尔山林业局苏河人工速生丰产林基地总体设计》等成果,多次在国家、自治区和管理局获奖。
于海俊在根河市苍狼山义务植树
多年来,于海俊负责并参加的林业工程规划设计、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生态环境工程设计和测绘项目共有100余项,其中完成了“天保工程”设计32项,8个项目获评全国和省部级优秀科技成果奖,主编或参编完成论文、著作10余篇(部),他还先后获得过“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近20项荣誉。
于海俊常说:“一个人活在世上应该有所追求,我的追求是让青山常绿,家园更美。”
——他主持推动构建起根河林业局“以林业局、林场森林资源管理为责任主体,生态保护建设监测中心和森林资源监督机构为两翼”的森林资源监管“一体两翼”新格局,走出了生态保护建设良性发展的新路子,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转化为推动林业、林区发展的具体行动。
——他狠抓根河林业局资源林政基础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局场两级森林资源电子档案,通过整章建制,使局场两级森林资源档案图、表、账、册等基础资料更加齐全完备,森林资源消耗台账更加清晰准确,为科学编制和实施森林经营方案,实现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提供了详实准确的数据支撑。
——他推动根河林业局确立了科学合理的管护方式和管护建设目标,建立健全了森林管护机构和林业局、林场、管护站(区)和管护责任人四级管护责任体系,落实了管护主体和职责,积极推行森林管护内部购买服务,制定了各类森林管护内部购买服务合同文本。
——他积极推动阳坡造林,严格落实造林各项技术规程,要求“造一片、成活一片、保证一片”,与干部职工同吃、同劳动,让万亩荒山荒地披上绿装。他深知森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存,积极宣传森林碳汇对林业局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达成了根河林业局与壳牌能源(中国)碳汇交易合作研讨会的召开。
——他深入开展根河林业局毁林开垦专项整治行动、清理违规建设家庭生态林场等生态保护建设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他落实科学化管理,在根河林业局转型发展中,积极顺应从以木材生产为主模式向以生态建设保护为主模式转变,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主持废除、完善、制定了林业局各项规章管理制度百余个(部)。
于海俊(左)进行防火检查
克己奉公、干净干事,自觉坚守思想道德底线,筑牢廉洁自律防线,深得同事群众信任爱戴
内蒙古自治区直属机关工委追授于海俊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的决定中这样写道:“要学习于海俊同志严以律己、清廉淡泊的高尚情操。他干净干事、克己奉公,多次承担国家林业局和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重大项目,无一例违反党风廉政规定的举报和负面反映,从没有在项目建设中为亲朋好友打招呼,更没有用手中权力谋取私利。”
“这是我第一次到我哥工作的地方……”赶来参加于海俊追悼会的弟弟于海瑞泪流满面。
第一次走进哥哥的办公室,十几平方米的屋子除了书籍、文件和奖状外,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哥哥生前戴的手套都磨出了窟窿,办公椅的扶手也磨破了一个大洞,一个掉了碴的白瓷杯子还在办公桌上,静静地等待着他的主人归来。
第一次走进哥哥的宿舍,冰箱里除了方便面,只有吃剩下一半的冻馒头。衣柜里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就连哥哥最喜欢穿的那件汗衫,衣领都磨出了毛边……
“我哥哥从来不做违背原则的事儿。他常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要时刻听党指挥,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他和孩子们在一起说得最多的就是好好干,靠自己走出来的路最踏实。”于海瑞说。
于海瑞的女儿回忆起伯父,泣不成声:“伯父每次回到家里都把孩子们召集在一起,教我们如何量树高、如何做好森林防火,告诉我们路边的植物是什么种类,告诉我们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于海俊出生于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桥头镇代家窝铺村,是一个普通农民家的孩子。早些年,于海俊的父亲一个人在生产队挣工分,母亲生病在家,日子过得很困难。为了供他上大学,弟弟、妹妹们只好相继辍学在家务农种地,原想等于海俊事业有成,多少也能“沾点光”,可是他却一头扎进了大森林,包括自己的儿子,没有一个人沾了他的“光”。
于海俊一生极为简朴,他的母亲身体一直不好、常年生病,晚年又患了骨结核,于海俊和妻子每隔几个月就把攒起来的工资邮给弟弟妹妹去给母亲看病。2011年,于海俊的父亲又确诊为肝癌晚期,老父亲在电话里说:“儿啊,你这些年给你妈看病没少花钱,爸的病就不要治了,爸就想临走前好好看看你……”挂了电话,从来没在妻子面前掉过眼泪的于海俊失声痛哭。
从相识、相恋到结婚生子,在与于海俊共处30多年的时光中,妻子刘文庆听到最多的话是“在忙”,丈夫于海俊留给他最后一句话也是“我忙着呢”。
刘文庆深深懂得丈夫对事业的挚爱,也更理解于海俊严于律己的生活。在到根河林业局工作后的8年半时间里,于海俊有限的数次回家探亲,全部都是乘坐绿皮火车往来。至今,刘文庆珍藏着两人往来于根河和牙克石的所有火车票,她一直想等到于海俊退休之后,把这些火车票编成一本纪念册,编成一本对情感时光的追忆,来纪念他们聚少离多,又相互支持、挂念的岁月。
“我和海俊还没过够,如果有下辈子,我一定还要嫁给他。海俊的一生,把一切都给了工作,都给了林区,我们值!”
刘文庆语气坚定地说:“我们一家人都是共产党员,我们能够理解海俊所做的一切。海俊走了,天塌了,但我相信我儿子一定能把我们家的这片天撑起来!”
那两个被于海俊救过性命的孩子不会忘记,小时候,他们淘气,爬到了规划院后院圈养着熊的铁笼子上,被黑熊一把拽入笼内,正在加班的于海俊和同事李培林赶来,与黑熊斗智斗勇,把孩子救了出来;规划设计室的同事不会忘记,自己在外地出差,老父亲因病突然离世,是于海俊和设计室的全体同事为老人办理了后事;根河林业局贫困职工郑洪福、赵和、刘永富不会忘记,每次到家走访慰问时,于海俊都要从自己的口袋里额外拿出钱来留给他们……
于海俊(中)教同事使用GPS设备
出外业、做调查、写报告……调到根河林业局之后,于海俊更忙了,顾不上照顾家里,更很少陪孩子。儿子于东越从小都是从妈妈口中了解爸爸,因为自己的爸爸总是那么忙;长大后,他逐渐理解了自己可敬的父亲,想他的时候,打电话怕影响父亲工作,就浏览根河林业局的网站,于东越知道,在新闻上肯定能看到爸爸的身影。
根河林业局党委组织部部长刘顺起说起于海俊,泪眼婆娑。事发当天上午,于副局长先后参加了林业局组织的节能宣传周和森林调查设计技能比武活动,还配合上级三个工作组在根河局开展业务工作。当听到发生火灾后,尽管不在他分管的战区内,他还是第一时间主动请缨,上了扑火一线。
于海俊同志出生在农村、成长在林区,一生舍小家、顾大家,忍弃床前尽孝,全身心投入林业事业,奋斗到生命最后一息。他自觉坚守思想道德底线,筑牢廉洁自律防线,为人善良、处事公道、正直坦荡,是林区干部职工的亲密战友,深得同事信任,深得群众爱戴。
于海俊的离去,让林区职工和社会各界无不为之悲恸,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新社、内蒙古日报、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腾讯、新浪等媒体及各大网络社交平台先后报道了于海俊同志的先进事迹,上千万网友阅读转发,数万网友留言悼念。
追悼会当天,根河地区道路两旁,站满了前来送别于海俊的职工群众。熟悉的,陌生的,都来送这位优秀共产党员最后一程。
于海俊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事迹已深深镌刻在共和国70年的林业发展历程上,深深镌刻在10.67万平方公里的兴安大地上,深深镌刻在每一名默默奉献于祖国绿色事业的广大务林人心中。于海俊同志留给后人的精神风范,必将光耀林海,激励一代又一代务林人为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接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