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林区职工的脱贫路

  • 中国绿色时报网
  • 2020/09/15

【字体

    忙了一天幼龄林抚育,顾不上歇脚的李宏文又奔向自家牛棚,赶去照料饥肠辘辘的牛犊。看着30多头牛犊争先恐后地吃上草,李宏文一天的疲惫一扫而光,心里盘算着该如何扩大养殖规模。

  今年44岁的李宏文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毕拉河林业局羊其河林场的扑火队队长。他勤快、干活利索,大家都亲切地喊他“小文”。李宏文的脸上总挂着笑,但他也有很多烦心事。妻子因病不能干体力活,只能在家照顾父母和两个女儿,家里的经济来源只靠他一个人的工资,时常入不敷出。

  2016年10月,李宏文被毕拉河林业局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且为国家级困难职工,开始享受帮扶政策。“年纪轻轻就被识别为困难职工,啥时候是个头啊?别人都能想出致富的路子,我难道不行吗?”他决心要闯出一条路子来。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同事吴海波和粟时贵也有发展家庭经济的想法,三人一拍即合,定下了养牛这个项目。养牛过程中的第一只“拦路虎”就是启动资金。他们一筹莫展之时,想到了林业局工会。

  近年来,毕拉河林业局工会每年为困难职工发放小额无息贷款,扶持发展养殖业、种植业、服务业等家庭经济项目。为了发挥无息贷款的倍增效应,在贷款投放和使用过程中本着“因地制宜、灵活管理”的原则,对资金周转困难、发展项目较大的家庭经济户,加大贷款的扶持力度。

  得到了工会的支持,三人热火朝天地搭牛棚、买打草机、购买牛犊。虽然日常森林防灭火、植树造林等工作已经让三人忙得不可开交,但李宏文却说:“忙得有奔头了。”

  一开始,李宏文养了7头牛,平均每头牛的价格1.35万元,再加上购置机器设备等,着实是项不小的开支。牛棚是最简易的,每逢雨季都会漏雨。李宏文说:“最让人揪心的是到了母牛产仔的时候。虽然牛群的数量增加了,但是小牛犊不好伺候,幸亏林场找来技术员做指导。母牛生小牛犊的时间不固定,我们一等就是一晚,第二天还要上班。牛犊生病了,我们还要到70公里外的局址请兽医。”

  一个冬夜,一头即将生产的母牛从牛棚跑了出去,值班的李宏文冒着风雪找遍了附近的坑坑洼洼,直到凌晨3点才找到母牛。不幸的是,刚刚降生的牛犊已经冻死了。李宏文伤心不已,也意识到,要想把牛养好,得实行科学养殖。

  李宏文从GPS定位系统受到启发,购买了定位系统、监控器、高清摄像头等设备,在牛棚里安装了摄像头,给临产的母牛佩戴GPS定位器,在宿舍安装监控器,手机下载App时刻监测牛群动向。

  随着养殖经验越来越丰富,林业局工会和林场都鼓励李宏文扩大养殖规模。从2016年到2020年,毕拉河林业局工会为李宏文和他的团队累计发放无息贷款近20万元,从最初的7头牛到现在的31头牛,按照每头牛2万-4万元不等的市场价计算,收益可观。李宏文还通过微信群、朋友圈等微商形式进行销售,在林区长大的壮牛犊供不应求。

  2019年8月,李宏文降为自治区级困难职工;2020年3月,李宏文一家被纳入脱困渐退期。现在,一家人已经彻底摆脱了贫困。林场里的同事都称赞他是“牛人”,通过踏实努力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路。

  “现在终于把贫困的帽子摘掉了,下一步我们还得扩大规模,不但要致富,还要尽快奔小康。”李宏文再一次憧憬未来……


上一篇:国家林草局部署林草行业安全生产工作 下一篇:自治区林业和草原高端战略智库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