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网络展之生态扶贫

  • 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
  • 2020/05/22

【字体

  我国林地、草原、湿地、荒漠化土地占国土面积70%以上,分布着全国60%的贫困人口,这些地区是生态建设的主战场,也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充分挖掘行业优势,将生态文明建设与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同步谋划、同步推进、同步落实。出台一系列政策、明确工作思路,通过规划引领、资金项目支持、督查检查指导、人才科技支撑等组合拳,形成生态扶贫工作体系。通过实施生态补偿、国土绿化、生态产业和生态环保等措施,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吸纳贫困人口就地参与劳务,促进增收脱贫,实现了一个战场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两场战役。

  生态补偿扶贫

  通过做大生态效益补偿蛋糕、扩大全面保护天然林政策覆盖面、选聘生态护林员,开展生态补偿扶贫,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提高到了每亩每年16元。对实施禁牧和草畜平衡的牧户给予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农牧民人均增收700元左右。2016年以来,累计安排中央财政投资资金140亿元,选聘生态护林员100万名,带动300多万贫困人口增收和脱贫。


云南省怒江州对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已实现生态护林员全覆盖


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生态护林员集合去巡护


贵州省荔波县生态护林员在巡山守护


  国土绿化扶贫

  将全国2/3以上的造林绿化任务安排到贫困地区,确保贫困地区投资规模和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以上,新增退耕还林还草任务的80%安排到贫困县。2016—2018年,共安排中央资金1085亿元支持生态扶贫。安排贫困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任务2898万亩,落实贫困地区补助资金1404.18亿元。160多万贫困户享受退耕还林还草补助政策,户均得到补助资金2500元。将造林绿化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吸纳贫困人口加入脱贫攻坚造林合作社,参与造林绿化工程就业增收。


广西壮族自治区苍梧县六堡镇种植栀子花治理石漠化,促进了贫困群众增收


山西省临县环城黄土塬上的大规模造林绿化,改善了贫困地区生态环境


广西壮族自治区贫困山区优良无性系杉木长势喜人,林业科技扶贫成效显著


山西省临县脱贫攻坚造林合作社春季造林启动大会


  生态产业扶贫

  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发展木本油料、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特色种养等产业,实现生态产业脱贫。据统计,绿色富民产业现已带动5200多万人就业,山区贫困人口纯收入20%左右来自林业,重点地区超过50%。


河南省扶沟县利用林下发展油用牡丹3000亩,涉及农户725户,其中贫困户225户,户均年收入1650元。


贵州省荔波县拉岜村党支部书记覃树友正在给蜜柚套袋


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县积极发展百香果产业助推脱贫攻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林农核桃喜获丰收


河南省卢氏县范里镇大原万亩核桃基地喜获丰收,村民正在将采摘后的核桃装袋


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县泗水乡瑶嫂种植韩国辣椒


贵州省独山县茂盛的铁皮石斛。


林权改革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增加了贫困人口资产性收益


河南省济源市东沟村村民拿到林权证后喜笑颜开


  生态环保扶贫

  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贫困地区加快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巩固提升生态资源优势,持续增强绿色发展潜力,推进生态扶贫工程。出台《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助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加大中央财政生态环保专项资金向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指导支持贫困地区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覆盖23个省(区)的贫困地区,以农村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为主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覆盖18.8万个村庄,一大批生态功能重要、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的贫困地区得到系统保护修复,农村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得到持续改善,贫困地区生态资源优势不断巩固,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推动贫困地区发展“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实现绿色惠农富农强农。图为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永裕中心村通过环境、水、土壤、大米检测绿色认证的有机大米,亩产收入可达万元以上,远超传统农业收益。


  制定政策措施,加快推进贫困地区绿色发展。图为四川省红原县水源涵养区,2014年至今,全县恢复湿地面积近80000亩,兑现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金2.91亿元,为贫困地区群众增收提供支撑。


  支持贫困地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增进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图为工作人员在河北省围场县桃山村易地搬迁居民安置点,对使用环保地源热泵采暖技术的供暖设施运转情况进行检查。


  夯实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根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已覆盖全国23个省(区)的贫困地区,中央财政累计下达资金360亿元,一批生态功能重要、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的贫困地区得到保护修复,贫困群众的生活因此获得改善。图为河北省围场县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示范项目现场。


  通过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示范,发展种养殖、中药材等替代产业。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探索出“中蜂养殖+蜜源植物种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立体循环产业模式,可带动约3500户贫困户实现增收脱贫。图为中蜂养殖基地。


  开展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试点。目前,长江流域9省市与毗邻省份签订上下游补偿协议,10省市建立了省(市)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一批长期存在的环境问题得到解决,跨界断面水质明显改善,上游地区一大批贫困县受益。图为被称为“中华一绝”的千岛湖巨网捕鱼现场。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环境部等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天然林保护、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草原奖补和生态修复等政策,增加贫困人口收入。继续推进国土绿化扶贫,加大贫困地区退耕还林(草)建设力度,林草重大工程项目向扶贫造林(种草)专业合作社倾斜。继续支持贫困地区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及加工业。继续推动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积极创新和完善绿色产业带动贫困户和利益联结机制,最大限度地覆盖贫困村和贫困户。


上一篇:自然保护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基础 下一篇:习近平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