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由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提供
棕颈犀鸟,也称作是棕颈无盔犀鸟,属于犀鸟科,为典型的热带留鸟,产于云南南邻、西藏东南部,栖息于热带、亚热带山地森林中。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19年冬季鸟类监测中,科研人员在我区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墨脱县布穷湖附近再次拍摄到了棕颈犀鸟。棕颈犀鸟独特的育雏方式和生活习性是怎样的呢?请跟随记者的脚步进一步了解它们。
近年来,我区不断加强鸟类监测与保护。在这个过程中,科研人员也有了不小的收获。其中,以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为例,科研人员们自2016年以来,在我区陆续发现了彩鹮、印度池鹭、灰椋鸟、蓝翡翠和小黑背银鸥等鸟类分布。在他们看来,我区鸟类分布不断被发现,说明在我区生物资源的调查尚存空白,随着科研力度的不断加大,相信这样的发现还会陆续增加。
2019年冬季鸟类监测中,科研人员在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墨脱县布穷湖附近再次拍摄到了棕颈犀鸟。
棕颈犀鸟属犀鸟科皱盔犀鸟属。是一种大型鸟类,体长96—110cm。嘴形巨大而向下弯曲,无盔突。雄鸟嘴黄色,喉囊红色,头、颈、胸呈棕色,腹栗色,外侧初级飞羽具宽阔的白色尖端,尾靠尖端的一半全为白色。雌鸟头、颈和下体黑色,脸部裸露皮肤淡蓝色。据悉,其野外特征明显,容易识别。相较其他犀鸟,棕颈犀鸟更喜山区环境,栖于海拔600—1800米的常绿林。
记者从科研人员杨乐展示的照片上看到,棕颈犀鸟栖息在高大的树枝上,颜色很显眼。尤其是大大的嘴巴非常惹人注目,几乎占到了身体的1/3。这大大的嘴巴对于棕颈犀鸟而言,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进入春季,棕颈犀鸟也就迎来了繁殖期。为了躲避天敌,棕颈犀鸟“生儿育女”时非常谨慎。成对的棕颈犀鸟会选择高大树干上的洞穴作巢——这就是将来的“产房”。它们做巢非常讲究,不仅要在洞底垫一些腐朽木质,上面还会铺一些柔软的羽毛。
巢做好后就开始产卵了,一般每只犀鸟一次产卵1至2枚。“棕颈犀鸟的育雏方式比较有趣。雌鸟产完卵后,雌雄鸟会一起把巢洞洞口堵上,将雌鸟‘封禁’起来。”杨乐介绍,“只留一个能使雌鸟伸出嘴尖的小洞。在此期间,雌鸟的饮食完全由雄鸟来照顾。等到小犀鸟破壳而出,雌鸟会用它大大的嘴巴将洞口啄开,这样做可以躲避天敌。”
从分布来看,棕颈犀鸟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和西藏东南部。杨乐说,“2017年我们依托环保部鸟类多样性示范观测项目在墨脱的调查也没有找到它,没想到时隔几年见到了,很惊喜也很意外。”
在当地,老百姓将棕颈犀鸟称为“吼鸟”。“因为它能够发出巨大而又有穿透力的鸣声,同时振翅时会发出很大的声响,甚至有点类似拖拉机的声音。”杨乐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