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马儿在嘎朗湖边吃草。记者 扎巴旺青 摄
嘎朗村位于波密县西北方,隶属古乡,距县城17公里,平均海拔2700米,地处最美景观大道318国道旁和世界最大桃花谷——波密桃花谷谷口, 著名的嘎朗王朝遗址就在村中。2010年10月,嘎朗村被中国生态文化协会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2013年3月,嘎朗村被自治区环保厅评为“自治区级生态村”。波堆藏布与帕隆藏布在村庄脚下汇合形成国家级湿地公园——西藏嘎朗国家湿地公园。
安逸恬淡的生态田园诗
十月初,瑟瑟秋风带来些许寒意。但嘎朗村里的风景却极美。这里汇聚了高山、湖泊、森林、草地等大自然的万千恩宠。
嘎朗村附近是面积约两平方公里的嘎朗湖,它是西藏嘎朗国家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秋时节,湖中的水草悄悄染上了黄色;肥美的鱼儿在湖边浅滩处泛起泥沙;湖边野桃熟了掉落枝头,成了藏香猪口中的美食;几匹马儿在湖边吃草,“叮铃叮铃”的声响成了绝妙的伴奏;村里的房屋也争奇斗艳,红色、蓝色的屋顶在绿树丛中若隐若现;桃花谷深处的山顶已落满积雪,云雾如丝带一般将雪山与森林隔开…… 像极了安逸恬淡的生态田园诗。
与嘎朗湖隔着一条公路,就是古老而神秘的嘎朗王朝遗址。它依山而建,有着600多年的历史,与嘎朗湖相伴,一年四季“静看闲云野鹤,闲听花开花落”。2016年,由旅游公司投资800万元,村民参股200万元,修建了“嘎朗王宫殿博物馆”,景区里还配套修建了宾馆、公共厕所等。村民按照提成分得红利,两年来村集体经济收入8万元。
把环境保护纳入村规民约
1996年次仁索朗当上了嘎朗村党支部书记。那时的嘎朗村周围树木并不多,村里每年都要组织群众在帕隆藏布和波堆藏布沿线植树,平均每户人家每年要植树10-15棵。“那时村里没有自来水,人们吃的水都是从波堆藏布背上来的。一桶水背到村里都成了半桶,衣服裤子也都湿了。”次仁索朗说。
在次仁索朗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的20多年时间里,嘎朗村每年都要组织植树。随着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村民的环保意识日渐增强。2013年,嘎朗村设立了7个卫生监督小组,每组10-12人,全村一共有70多个卫生监督员。每天上午9:30到下午18:30,会有5名卫生监督员在村子周边和318国道沿线收捡垃圾。
村容村貌的整洁干净离不开每一位村民的自觉自律。以前村民没有垃圾回收的概念,自家的垃圾都是按照传统方式进行处理。2016年,嘎朗村设置了10余个垃圾桶,修建了两个垃圾池,村民的垃圾会先扔到垃圾桶,再集中到垃圾池。当垃圾池填满时,村里会打电话从县城叫来垃圾回收车,收走垃圾池中的垃圾。“多的时候两三天就有一车垃圾,但它们并不全是村民的。周末的时候,平均每天到嘎朗村过林卡的车子会超过60辆,会产生很多垃圾。”嘎朗村第一书记张允琛说。
除了村民的自律,嘎朗村还将环境保护纳入村规民约,人人都成了环境监督员和保护员,实实在在做着环境保护工作。
人人都是美丽家园守护者
在与次仁索朗、张允琛聊天的过程中,一个手拄拐杖、体型微胖的人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次仁索朗介绍说,他叫索朗仁青,今年56岁,是嘎朗村的生态护林员之一。
索朗仁青家里有6口人,自己腿脚不便,妻子耳朵有疾病,女儿已经出嫁,两个小孩在内地读书,还有一个儿子在家照顾夫妇二人。考虑到他们家的实际情况,2016年,索朗仁青被聘为嘎朗村的生态护林员。
在成为生态护林员的3年时间里,索朗仁青一丝不苟巡山巡路,制止乱砍滥伐、乱扔垃圾、林区抽烟等行为。他还会提醒游客和过林卡的人带走垃圾,提醒人们勿带火种进山也是他日常的重要工作。
“我从小在这个村子长大,看着村里通水、通电、通路,山也一天天绿起来了。现在我当上了护林员,每年有3500元的收入,村里又安排我儿子去学习挖掘机驾驶技术,每月有3500元的工资。去年,政府还给我家资助了5万元钱盖了新房子,真的很感谢。我要做好护林员的工作,守好这片林子。”索朗仁青说。
现在,像索朗仁青这样的生态护林员在嘎朗村还有很多。张允琛介绍,2016年至今,嘎朗村共有3批102人获得生态岗位,包括护渔员、环境保洁员、农村公路养护员、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员、水资源管理员、草原监督员、森林生态脱贫岗位、林业生态岗位等,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时刻关注着嘎朗村的环境。
眼下已进入森林防火重要时期,索朗仁青和他的“同事”们也开始忙碌起来,他们每天巡山护林,成为嘎朗村生态环境的守护者。
(记者 韩海兰 扎巴旺青 德吉卓嘎 董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