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主席权威解读这些大事(附现场实录)

  • 西藏卫视+
  • 信息中心
  • 2019/09/12

【字体

今天上午10点,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西藏专场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书记吴英杰,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副书记、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齐扎拉围绕“加强民族团结 建设美丽西藏”作介绍,并回答记者提问。  


以下为发布会实录


胡凯红: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今天举行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省(区、市)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先生,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齐扎拉先生,请他们围绕“加强民族团结  建设美丽西藏”这个主题介绍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回答大家提问。

首先,有请吴书记作介绍。


       吴英杰: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今天很高兴和大家在这里见面。首先,我代表西藏自治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和全区各族人民,向各位新闻界的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西藏是特殊的边疆民族地区,素有“世界屋脊”之称,是重要的国家安全、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和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和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西藏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经略西藏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党中央先后召开6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每次会议都出台重大举措,有力推动了西藏经济发展,促进了西藏社会稳定。

  和平解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西藏“换了人间”,对广大翻身农奴来说是“共产党来了苦变甜”。概括地讲,我们党在西藏主要办了和平解放西藏、进行民主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改革开放、贯彻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5件大事。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西藏、情系西藏各族人民,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我们党的治藏治边理论,深入研究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大计,提出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论述,亲自主持召开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新形势下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要原则和着眼点着力点、出发点落脚点,制定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规划实施了一大批重点项目,“十二五”“十三五”期间中央投资达到近1万亿元,相当于1951年到2010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和的5.1倍,把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做好西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边稳藏的重要论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的发展、稳定、生态三件大事,以强党建为保障,紧紧依靠各族干部群众,推动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全面进步,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一个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民族团结、宗教和睦、边疆巩固、党建加强、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新西藏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一是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切实把党的领导、党的工作落实到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党的领导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始终把“两个维护”作为明确的政治准则和根本的政治要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延伸开展“四讲四爱”、“遵行四条标准、争做先进僧尼”等教育活动。今天的西藏,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把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深深扎根于心,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血脉。

  二是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中央对达赖集团斗争的方针政策,紧紧围绕特殊矛盾,增强忧患意识和防范风险意识,坚持稳字当头,树立底线思维,发扬斗争精神,以防患于未然为原则做工作、以防止出大事打基础做准备、以敢于担当落实责任为标准看干部,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持续揭批达赖集团的反动本质,加强新旧西藏对比教育,不断提高社会治理能力,持续深化平安西藏、法治西藏建设,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分裂渗透破坏活动,有力维护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今天的西藏,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边疆巩固边境安全,各族群众“我要稳定”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三是持续推进经济社会长足发展。贯彻好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确处理好“十三对关系”,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全区生产总值从1951年的1.29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477.6亿元。和平解放前,西藏没有一条公路,如今铁路、航空、公路四通八达,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全线铺轨、林芝至雅安段规划建设,高速公路不断延伸,全区公路总里程达到9.78万公里,所有县通公路,乡镇和建制村公路通达率分别达到99.86%和99.81%;和平解放前,西藏仅有一座125千瓦的小水电站, 2018年全区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333万千瓦,国家电网开始向偏远的阿里延伸。湘河、满拉等水利设施建成并发挥作用,农牧业发展提质增效,粮食产量由1959年的18.29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104.9万吨。围绕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这条主线,提高边民补贴,加快边境小康村建设,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治理好边境、发展好边境。互联网进村入户、移动支付成为新的生活方式,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以旅游文化为重点的特色产业突飞猛进,2018年全区接待游客3368.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90.14亿元;今年1-8月,接待游客3314.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5.01亿元,同比增长19.6%和25.4%。对口援藏工作开展以来,各援藏单位累计组织2万多名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援藏工作,实施项目1万多个、援藏资金投入400多亿元,有力支持了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今天的西藏,从珠峰脚下到羌塘草原,从雅江两岸到三江流域,一派百业兴旺、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四是着力改善民生、凝聚人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困难麻烦由政府解决、把方便实惠送给群众。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797元和11450元,好日子越过越美,小轿车、平板电脑、高清电视、智能手机等飞入寻常百姓家。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超过七成的贫困县摘帽、八成的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降到6%以下。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实行“三包”政策和15年公费教育,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55年。社会就业更加充分,高校毕业生政府就业和市场就业同向发力。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从和平解放前的35.5岁提高到70.6岁。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保护与传承。今天的西藏,人民安居乐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五是着力建设美丽西藏。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牢绿水青山、冰天雪地都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各类自然保护区建设,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主动作为、见缝插绿,在有条件的地方全部消除“无树户”,严格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美丽西藏建设加快推进。今天的西藏,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仍然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六是扎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日益巩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既管“肚子”又管“脑子”,“三个离不开”思想深深融入血脉,各族干部群众“五个认同”不断增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认真执行党的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各级党委政府依法管理和僧尼信众接受管理的意识明显增强,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和正常的宗教活动依法受到保护。今天的西藏,中华文化始终是西藏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西藏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思想深深扎根在群众心中,各族人民像珍视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越来越多的信教群众能够理性对待宗教,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上,依靠勤劳双手过好今生的幸福生活。

  七是全面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持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按照好干部标准和“三个特别”要求,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一大批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不断茁壮成长。强化政治功能,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努力把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听党话、跟党走,善团结、会发展,能致富、保稳定,遇事不糊涂、关键时刻起作用的坚强战斗堡垒。坚持“三个牢固树立”,持之以恒正风肃纪。继承弘扬“老西藏精神”和“两路精神”。今天的西藏,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各级领导班子精诚团结,各族干部群众心齐气顺、干劲十足,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牢固。

  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亲切关怀,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总书记治边稳藏重要论述的正确指引,也得益于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对口支援省市、中央企业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定不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贯彻党的治藏方略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边稳藏的重要论述,西藏的明天才会更加光辉灿烂。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西藏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宝贵机遇、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施更加积极的开放政策,广泛开展对外交流活动,抓住宝贵机遇,用好全国支援,矢志艰苦奋斗,在新时代创造发展稳定生态各项事业的新辉煌,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奋力谱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西藏篇章,以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优异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我先介绍到这里。下面,我和齐扎拉主席非常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

      胡凯红:
  谢谢吴书记。现在开始提问,提问之前请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人民日报记者: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西藏民主改革以来,西藏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问这些变化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谢谢。



       齐扎拉:
  非常高兴回答人民日报记者的提问。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的各项工作,关怀西藏各族人民,先后召开了6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从政策、资金、项目等各个方面对西藏给予了特殊的关心关怀。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体制框架内,在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也在全国各族人民的无私援助下,西藏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贯彻落实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边稳藏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议精神,以处理好“十三对关系”为根本方法,聚力发展“七大产业”。西藏在高质量发展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开创了长足发展、长治久安的新局面。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刚才英杰书记也谈到,西藏连续26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特别是十八大以来,西藏的经济发展速度保持在全国的前列。到去年年底,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477.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9年增长了191倍。而且这样的发展是惠及民生的,去年全区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797元、11450元,这两个指标的增速,居全国前列。目前的西藏基本实现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二是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70年来,西藏的产业从无到有,许多都是零的突破,到现在形成了关联度很强的高原生物产业(以青稞、牦牛的深度加工为主)、旅游文化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绿色工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数字产业等等,建立了以水电为主,油、气和地热、光伏可再生的能源互补的体系建设,建成了建材、轻工、食品加工、藏医藏药等20多个门类的现代工业体系。到去年年底,全区的工业增加值达到了114.5亿元。电力总装机已经达到332万千瓦,在建的装机将近800万千瓦。西藏各族人民告别了依靠柴火、草皮、牛粪取暖的时代。

  三是交通运输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西藏已经实现了公路、铁路、航空为主体的综合立体交通。公路总里程达到了10万公里,青藏铁路、拉日铁路、拉林铁路已建成和正在建设,近期川藏铁路也即将开工建设。航空已经建成机场5座,开通了国际国内96条航线,通航城市达到50个以上。应该说,西藏各族人民出行越来越方便,越来越便利,与祖国内地、与世界各地的交往越来越紧密。

  四是文化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了全面的保护和弘扬。藏语文得到广泛学习使用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西藏也是在全国最早实行“三包”政策(包吃、包住、包基本学习费用),公办教育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全部费用基本是国家给出的。目前,全区从大学到幼儿园有2442所学校,特别是适龄儿童入学率已经达到了99%以上。

  五是医疗卫生条件实现历史性跨越。已建成以拉萨为中心,遍布城乡的藏西医结合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已建成1548个医疗机构。一个标志性的就是西藏基本控制并清除包虫病、大骨节病等高原性地方病,这在全世界都是走在前列的。西藏的人均预期寿命从1959年的35.5岁提高到现在的70.6岁,这样的跨越确实是历史性的。

  六是旅游产业实现历史性跨越。过去进藏难、出藏难,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的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逐步成为了推进西藏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去年实现了接待国内外游客3368.7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90亿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31.5%、29.2%。

  以上六个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改革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西藏确实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我们都知道,西藏是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整体性深度贫困地区。请介绍一下西藏脱贫攻坚的进展情况,西藏能否在2020年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吴英杰:
  感谢您关心西藏的脱贫攻坚工作。西藏的脱贫攻坚,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特别关心,确定的“三区三州”是最为贫困的地区。第一个以省级为单位的就是西藏自治区,可见西藏自治区的脱贫确实有非常大的困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心西藏的脱贫攻坚工作。我们从这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认真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脱贫的方略,我们从精准上下功夫。西藏120万平方公里,地广人稀,300多万人口分布在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所以在精准识别上首先要下很大的功夫。为了做好精准识贫,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五级书记抓脱贫加强领导。首先把贫困户筛选出来,第二方面就要靠产业支撑。这么多年,在西藏历届党委的大力努力下,我们形成了一批符合西藏实际的产业,但是这些产业的发展在相当一段时间,由于受经费和一些基础设施的制约,一直没有大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农牧业等十分关心,在农牧民生产生活改善方面给予了极大支持,投入了近万亿元改变西藏的基础设施。在这个情况下,产业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可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时候。我们抓好产业支撑。西藏现在有一大批的青稞产业、牦牛产业,包括过去一些没有想到的产业,在西藏也是方兴未艾。大家可能有些去过西藏,有些没去过西藏,大家知道西藏的青稞酒,西藏现在还可以产品质很高的葡萄酒。过去西藏旅游的实际是“藏道难难于上青天”,现在由于基础设施的改变,旅游已经成为我们的重大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

  二是在产业方面,结合当地实际发展特色产业。刚才记者在发布厅展区看了我们的非遗文化,这些都深受内地群众喜爱,包括矿泉水。在产业支撑方面,中央给予了特殊的关心,从脱贫攻坚开始到现在,中央给我们西藏产业扶持的资金投入已经达到500亿元。

  三是在政策激励方面,西藏自和平解放以来,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特殊关心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西藏农牧民实行的是全中国农牧民都没有的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我们把它作为激励贫困群众能够在脱贫攻坚中和其他群众共同致富的动力。举个例子,有些地县采取一些办法,鼓励老百姓把自己的农田转移到其他的农户,腾出劳动力出去打工,打工得到了收入以后,再从政策上激励他。当然还有方方面面的政策,刚才主席讲到,西藏的儿童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全部实行的是公费教育,一个孩子一年国家投入现金达到3000多元,还在不断提高。

  四是就业。就业分两类,一块是城市,随着教育的发展,我们的高校毕业生每年达到将近2万人,我们通过市场就业和政府就业,特别是通过援藏省市、各中央企业的支援,把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好。另外一块是农牧民外出就业,到城镇就业以后,我们还处理好农牧民在城镇就业和不离乡不离土、能干会干的关系,发展一些特色产业,让他们就近、就便融入产业,在就业中获得工资性收入。

  五是发挥我们的最大政治优势,就是中央号召全国人民支援的机制,17个省市和18家中央大型企业,还有各部委大力支援西藏。我们把援藏资金绝大部分都倾斜于贫困户、贫困群众,在援助扶助上下功夫。

  六是社保兜底保障。对丧失劳动力、老弱病残等群体,西藏实行最优惠的社保兜底政策。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节约为先,多雪中送炭,少锦上添花,用好扶贫攻坚这个生动的教材,教育群众知道“恩在何处,惠从何来”,我们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我们一些老百姓,包括寺庙僧人在讲,我们坚决拥护拥戴习近平总书记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刚才主席说了,我们还有19个县没有脱贫。西藏连续三年在全国脱贫攻坚中考核都被评为了综合评价好。综合评价好在扶贫领域就是优秀,据我了解,西藏是为数不多的从脱贫攻坚开始到现在连续三年都被评为优秀的。我们的贫困人口识别退出准确率达到100%,扶贫综合满意度也达到了9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19个县目前是条件最差、海拔最高、地处最偏远的地区,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这19个县现在只有15万人,总之我们通过上述六项工作的努力,精准识别、产业支撑、政策激励、援藏扶助、就业优先等举措,预计这19个县今年年底可以完成国家标准的脱贫。到2020年与全国一同进入小康,我们充满信心。


      中国日报记者:
  请介绍一下西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目前的发展情况。谢谢。

      齐扎拉:
  首先,西藏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根与脉的关系,应该说是血脉相承,中华文化总体上是西藏文化、各民族文化的一个根,西藏文化是派生和延伸出来的一支文化。多年来,在党中央的关心关怀下,西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全面的保护、继承和弘扬,这得益于中央在政策、资金、技术,特别是援藏等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同时,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大力推进中华特色文化保护地的建设,全区文化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力度前所未有。先后制定了《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条例》、《拉萨市老城区保护条例》、《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大量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法规、规章和制度性文件,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依法保护。同时,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先后投资50多亿元对西藏自治区的55处全国重点文物单位和616处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保护和建设。特别是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大昭寺这些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藏戏、格萨尔、藏医药浴法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唐卡、传统手工编织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抢救和有效的保护,历史上几乎失传的一些唐卡画派这几年也得到了全面恢复。近期,中央政府又拨巨资,对贝叶经、传统古籍进行全面整理和恢复。应该说,对西藏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是前所未有的。

  二是现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前所未有。国家投入数百亿元在西藏建设了近千个文化项目,有力推进了西藏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目前西藏全区基本形成了自治区、市、县、乡四级的公共文化体系,实现了各地(市)有图书馆、群艺馆,县(区)有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乡镇有综合文化站,包括大的寺庙全部都有图书书屋,全部已经覆盖。而且这些公共文化设施在全区都实现了免费开放,文化的服务功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自治区歌舞团、藏剧团、话剧团等一批文化团体推出了很有影响力的一批精品,全区74个县区的艺术团,2400多支乡村业余演出团队,只要是群众性的活动都出现在各个场所,逢年过节,包括前一段雪顿节,几天几夜的藏戏,八大传统剧目和许多新编的剧目都在罗布林卡和老百姓当中传唱着。西藏打造了包括《洗衣歌》《北京的金山上》《天路》等一批歌曲,老百姓发自肺腑的传唱着《再唱山歌给党听》,这是发自内心的。刚才书记讲,脱贫攻坚在边疆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各民族觉得这确实是历史性的、标志性的,再把这些歌唱出来,发自内心地唱。而且《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太阳的女儿》等一批文化精品,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着,文化产业达到了将近50亿的产值。西藏的文化目前是一个大繁荣时期。

  三是西藏民族优秀文化的影响力前所未有。目前西藏同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110多个城市保持着良好的文化交流关系,国家也安排西藏的文艺团体外出交流交往,仅十二五期间派出30多个团队,到40多个国家,在80多个城市进行了200多场演出。同时,我们请了20多个省市、包括国家级的一大批文化团体到西藏交流合作演出70余场次。走出去、请进来,极大提升了西藏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和美誉度,同时也通过西藏把中华文化在南亚做了广泛的传播和影响。谢谢!


      光明日报记者:
  这些年来,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大家有目共睹,但是西藏的自然生态非常脆弱。很多热爱西藏的人都有一个担忧,就是经济快速发展和大开发的同时会不会对高原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西藏又是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谢谢。

       吴英杰:
  这是个生态环境问题。大家知道,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亚洲水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讲生态环境必讲青藏高原,习近平总书记讲到守护好青藏高原,就是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安全底线,坚定不移地推进美丽西藏建设。

  一是对西藏各民族来说,他们祖祖辈辈繁衍在这片土地上,藏民族本身就有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珍惜身边一草一木的传统,这些年西藏的环境始终是世界上空气、水源、环境最好的地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自治区颁布实施了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等60多部法规,相继出台了关于着力构筑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大批的文明建设综合性指导意见。说实话,环境保护在西藏已经形成了共识,所有的“三高”产业不能进入。为了解决牲畜食草不够的问题,曾经有一段时间有一些牧民到无人区去放牧,现在我们开始越来越感觉到青藏高原对人类环境的重要性。对这些地方,我们宁愿牺牲发展速度,把过去迁进去的牲畜都迁出来。开玩笑地说,过去叫“退畜还草”,你们会感觉到我们不是“退畜还草”,我们是“退畜还驴”了。如果你们去过西藏,特别是去过那曲的西部和阿里,如果在座的有去过冈仁布齐或者珠峰大本营的,现在这些地方的野驴都已经跑到了公路边上。2008年珠峰奥运火炬顺利传递以后,我们在珠峰脚下举行了一场小型的文艺演出,当时边防总队派来演员演出,锣鼓喧天的时候,把珠峰上的岩羊全部都吸引下来了,当时中央电视台的工作人员都觉得很奇怪,环境竟然好到了这个地步。所以,环境保护得很好。

  保护环境还要积极主动。大家知道,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这对青藏高原确实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大家关心的雅江和金沙江两个江的堰塞湖,都是因为气候变暖后冰川裸露岩石没有了抓力,坍塌下来造成的。在这方面,我们还要积极保护。国家投入150亿元,实施三大类11项重点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目前已经完成了110亿投资项目。西藏的山水林田湖草面积很大,西藏自治区河湖长制和内地一样,全部完善了组织体系,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另外,我们提出有条件的地方要消除“无树村”和“无树户”,就是能种树的地方都要种树,国家提供树苗,发扬老百姓热爱环境、美化身边环境的优良传统,已经消除了10.4万“无树户”。还有,我们在生态保护方面下了大量的功夫,建立了各类自然保护区,也是全国最大的,光保护区的面积就达到了40多万平方公里,重点保护的125种野生动物和39种野生植物都得到了有效保护。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还要让各族人民享受到良好生态环境这一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怎么处理好老百姓生产生活和环境保护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也做了一些工作,特别是提供生态岗位,让老百姓搬出来,也要生活得好。在这块,中央政府给西藏提供了70万个生态岗位。过去在这里放牧、伐木或者开发生产的,保护生态环境以后,依靠生态岗位支撑生活。我们有70万个生态岗位,还有野保员等其他一些岗位,老百姓总共农牧民不到300万人,生态岗位很充足。

  中科院和相关部门监测评估显示,西藏高原各类生态系统结构整体稳定,生态质量稳定向好,主要城镇环境空气优良率保持在95%以上,雅鲁藏布江等主要江河湖泊水质保持在I类和II类水域标准。也就是说,到西藏去随便找一个河沟,拿高压锅舀出一锅水,点上火就可以直接饮用。现在可能条件好了,不需要了,过去我们下乡都这样。


      凤凰卫视记者:
  我们知道,西藏地广人稀,人口比较分散,80%都是农牧区。请问,在农牧民子女教育问题上是如何解决的?谢谢。

      吴英杰:
  从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西藏的教育问题。大家知道,西藏建立的第一所小学是昌都小学,当时小学教师是北京的大学教授,一个叫李安宅,一个叫于式玉。地广人稀怎么解决?两大政策,一是集中办学。西藏是最早的集中办学,过去在县里办中学,在乡办完小,在农村办一到三年级。集中办学最大的问题就是怎么解决教育经费问题,西藏最早实行了“三包”政策,学生进校包吃、包住、包穿,现在是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由于有集中办学,又有经费保障,教育开展得很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出对西藏教育要高度重视,并且在西藏民族大学60周年校庆时发来贺信。

  在进入新时代以后,怎么更进一步解决地广人稀和高海拔办学问题。就是利用内地优秀的师资和先进的教育条件办好学校教育。西藏采取办内地西藏班,内地很多地方都办有西藏中学,包括北京市、上海市,都有西藏中学,西藏中学也实行国家公费政策,学生来了以后吃住学习费用都由国家承担。另外,我们自己结合实际,把极高海拔的地方,像海拔5000米左右的双湖县,我们把这些学校集中搬到拉萨,现在办有那曲高中、阿里高中,把这些高海拔地方的学校搬到拉萨来。因为高海拔的地方,一个是对学生身体成长发育有影响,老师也很难留住。通过这些政策把工作做好,解决好地广人稀办教育。

  在党中央的关心下,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等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已经在西藏全覆盖。到2018年,西藏学前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70.87%,小学的净入学率已经达到99.5%,初中、高中、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分别达到了99.5%、82.3%和39.2%,人均受教育年限已经达到9.55年。和旧西藏相比,旧西藏那时候青壮年的文盲率高达95%以上,通过这些政策,让学生能够和内地的学生一样享受教育均等的机会。

  当然,我们还要结合西藏的实际,解决西藏孩子们既学好现代教育各个方面的课程,也要传承好西藏的优秀文化,我们提出了“五个100%”,第一个100%就是要小学双语教学达到100%,就是既要学好国家语言文字,也要学好藏语文,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因为西藏教育和内地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是在不久的将来,应该能和全国的教育达到同一个起跑线。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
  我的问题是有关“一带一路”的,因为西藏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历史上就是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交往的门户。请问西藏在融入“一带一路”方面有哪些举措?谢谢。

      齐扎拉: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积极地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中央召开了两次“一带一路”国际论坛,自治区都派主要领导参加了活动。西藏在“一带一路”中的定位,就是作为面向南亚的重要通道来开展这项工作。首先是在交通上进行通联。公路上,我们和尼泊尔等周边几个国家正在加快推进;航空上,现在我们有喜马拉雅航空,航线已经畅通;铁路的前期工作也在做。二是电力层面,现在和南亚的电力通道正在加快步伐。三是互联网,现在互联网的关口连接已经和南亚几个国家基本打通。再就是商贸交流,我们这几年利用藏博会,与尼泊尔和其他国家“走出去”“请进来”,特别是南亚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也积极响应。因此这方面态势非常好,我们在积极主动地来配合推进。

  落实“一带一路”,通过西藏连接内地的有关省区和南亚有关国家,许多项目已经在实施,比如与尼泊尔,文化园区、产业园区等合作项目的推进态势良好。前两年由于地震的原因,樟木口岸中断运行,今年货运通道已经得到了恢复。西藏现在的边境贸易以50%的速度在增长。谢谢!


      经济日报记者: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特别是西藏民主改革以来,西藏的医疗卫生事业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想请您具体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谢谢。

      齐扎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西藏民主改革以来,西藏的卫生和健康事业经历了起步、发展、壮大阶段,西藏的医疗卫生事业在过去历史上是非常落后的,妇女生小孩都是在牲畜圈里面,不是到医院,不能上家里面,它是一个落后的制度,而且对人性的摧残也非常严峻。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入藏的解放军军医,为群众送医送药,被群众亲切地叫做“金珠玛米”。到目前为止,西藏的卫生健康事业全面发展,自治区、地(市)、县(区)、乡镇、村五级医疗机构网络已经形成。解放前西藏只有3所简易的藏医院,现在已经增加到了1548个医疗机构,床位19787张,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巨变。卫生健康从业人员将近2万,现在到西藏最边远的地方都可以见到医疗机构。

  二是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经过国家的关心培养,大量的西藏本地卫生健康从业人员到全国各地培训,同时大量内地医疗机构进藏援助支持,包括近几年推广的“组团式”医疗援藏,包括院长、科室主任等各层级各专业,通过师傅带徒弟,使西藏的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367种大病可以不出自治区,包括阿里都可以做颅脑外科手术,2200多种病可以不出地市,小病基本在县内可以治疗,同时我们还在用巡回车辆往更基层走。

  三是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均等化。孕产妇、婴儿死亡率得到全面控制,从上世纪50年代初的5000/10万和430/1千,现在已经下降到了去年的56.52/10万和11.59/1千,这在西藏历史上来讲确实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再一个是西藏的藏医药实现了传承创新协调发展。到去年年底,全区共有50多所公立藏医疗机构,藏医药特色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在一些特殊病上,各类的珍珠丸等藏药,对肝病、胃病、皮肤病、妇科病的治疗确实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去年西藏藏医药浴法进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近期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西藏藏医学院更名为西藏藏医药大学,投资10个亿,已经在建。藏医药博物馆已经在建,藏医院已经全面提升。藏医藏药和西医中医同步发展。

  因为有了以上这样四个方面,我们感觉西藏的卫生事业、健康事业的发展是前所未有的。作为自治区主席、少数民族代表,我真的是感谢国家,感谢共产党,感谢内地援藏。过去民主改革前封建农奴制度下,人口越来越少,健康越来越差,60年来,人均预期寿命从1959年的35.3岁提高到了现在的70.6岁,在被称之为“生命禁区”的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方实现了这样的成就,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同时,西藏1959年时是122.8万人,现在已经到了343.8万人。确实要感谢感恩于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70年的发展变化,以人民为中心真正体现到了这上面。谢谢!

      胡凯红: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吴英杰书记,谢谢齐扎拉主席,谢谢各位。


主编丨米玛

责编丨扎西玉措

编辑丨央措 卓嘎 普珍

来源丨国新网



上一篇: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西藏专场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下一篇:李克强对全国秋冬季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作出重要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