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林业故事]五代人不忘初心 七十载深耕林海

  • 国家林业网
  • 信息中心
  • 2019/08/12

【字体

在秦岭深处的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火烧店镇,姚家五代人历时70年深耕秦岭的故事在当地家喻户晓,传为佳话。
  姚家植树护林始于姚祖元的曾祖父姚武臣,20世纪30年代,39岁的姚武臣在留坝县太子岭安家落户,当时山中满目荒凉,绿意难寻。
  1949年新中国成立,留坝县人民政府号召群众植树造林,从此开启了姚武臣的植树生涯。在他的带领下,植树造林成了姚家神圣的事业。
  姚武臣秋冬刨坑、春季种树,带着儿子姚甲礼一起播种绿色,前沟后梁的千余亩山坡上遍布父子二人的足迹。姚武臣的孙子姚辉林对哪个山头是华山松,哪些岭坡是油松,了如指掌。
  1999年,姚家通过山林拍卖,将管护林地扩大到5900亩,全家老少都投身到植树的队伍中。2002年10月,年逾百岁的姚武臣老人临终前向后辈交代,要护好山上的每一棵树。 姚祖元是姚家在留坝县的第四代,他依托祖辈们栽种的山林,带动群众发展林下经济,在2014年成立“留坝县芳之源纯天然养蜂专业合作社”,目前成员覆盖114户村民,合作社年收入200多万元。
  身教胜于言传,目前正在上小学的姚家第五代姚楚毅、姚楚鑫也在父亲姚祖元的带领下植树护林,延续家族的绿色梦想。
  姚家五代人矢志不渝,深耕林海,是留坝百姓绿化秦岭的一个缩影。据了解,2001年到2018年,留坝县完成公益林建设18.6万亩,退耕还林14.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1.23%。“林下种药材、林间养家禽,林上摘干果、林中做旅游”的林业经济发展路径,让当地生态经济双丰收。
    

7月12日无人机拍摄的姚家五代人栽种和养护的5900亩山林 新华社记者 陶明摄
   

游人在参观当年深山中的姚家植树造林居住的土屋(7月12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陶明摄
  

姚祖元在向参观者介绍1950年曾祖父姚武臣栽下的娑罗树,该树树围已近2米(7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陶明摄
  

姚祖元(左一)在墩墩石村中华蜂基地向前来体验的游人讲解蜂蜜知识(7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陶明摄
   

姚祖元(右二)向留坝县芳之源纯天然养蜂专业合作社成员讲解如何巧取棒棒蜜(7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陶明摄
   

  姚祖元的父亲姚辉林、母亲夏菊芳在采摘西洋参种子(7月16日摄)。在姚家的带领下,全村种植西洋参150亩,四年一个周期,收入达1400多万元,成为村民脱贫致富好项目。新华社记者 陶明摄
      

姚祖元的母亲夏菊芳在喂养林麝(7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陶明摄
   

姚祖元的妹妹姚丽(前右二)在为前来森林体验的游人制作农家饭菜(7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陶明摄
   

姚家第五代姚楚鑫(右)在林中的溪边玩耍,享受森林中夏日的清凉(7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陶明摄
  

姚祖元(右一)与家人一起栽种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树(7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陶明摄
  

  这是1996年2月拍摄的100岁的姚武臣老人(右)与儿子姚甲礼在管理山林的情景。姚武臣扎根深山多年,历尽千辛万苦,让秦岭深处的千余亩荒山披上了绿装。新华社记者 陶明摄
        

春季开学时,姚武臣老人带着曾孙姚祖元(左)在姚家纪念林栽种一棵小树(1996年2月摄) 新华社记者 陶明摄
  

  1996年拍摄的姚武臣的二孙子姚辉林(右)、孙媳夏菊芳在给剥过皮的杜仲树包扎。当时姚家栽种了8000多株杜仲树,卖杜仲年收入达到3万余元。新华社记者 陶明摄
      

这是1996年2月拍摄的姚武臣老人(左)和儿子姚甲礼管理山林的情景 新华社记者 陶明摄



上一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推进种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下一篇:全球增绿的中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