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的四月,走进贡嘎县极高海拔生态搬迁点,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令人振奋:偌大的工地上,轰鸣声此起彼伏,挖掘机、推土机紧张作业,重型卡车来回穿梭荡起滚滚烟尘。
图为藏汉工人一起配合运输钢筋架。
这边汉族钢筋工们一丝不苟地做着钢筋架,那边藏族司机谨慎地开着挖掘机将成捆的钢筋架运往施工现场。搭架、砌墙、搬砖、和泥、运输……劳作过程中,来自四川、甘肃、日喀则市、拉萨市尼木县、浪卡子县和错那县的1300余名工人在各自岗位上密切协作、相互配合,好一幅民族团结和谐的画面。
“来工地半个月了,感觉这里的藏族群众人很好。工作过程中,我们有需要帮助的,他们都会主动来帮忙。”甘肃工人曾永强笑着告诉记者。
图为藏汉工人在一起做钢筋架。
“现在的我们有活干,有钱赚,我一年下来至少能挣12万。”在工地上开四桥运输车的贡嘎县森布日村民洛桑坚参开心地说。
在森布日,除了建筑工地,搬迁点配套的千亩经济林项目也为大家提供了很多岗位。
“每天挖120个坑,种120颗树,能拿到280元的工钱。开拖拉机的就更多了,每天可以拿到450元,这里工作不算累,不用跑远,还能照顾到家里,很划算。”森布日村4组村民旺姆非常高兴。
群众自愿前往工地干活,赚取工钱,得益于我市“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的宣传引导。活动中,各级各部门以“四讲四爱”宣讲活动为契机,在农牧民群众中广泛开展了党的十九大精神、脱贫攻坚及各项惠民政策的宣讲。
“村里经常会在农闲的时候召集我们学习,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有时候还会到地里和我们一起边干活边给我们讲党的好政策,通过一些我们山南人自主脱贫增收的故事告诉我们幸福生活要靠自己的双手来奋斗的道理。我们觉得很有道理,时间长了也就知道要自觉去找工作挣钱。”贡嘎县森布日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拉巴道出了其中缘由。
自极高海拔生态搬迁点和千亩经济林项目开工建设以来,不仅森布日村近70余名群众抓住机遇主动投工投劳赚钱,浪卡子县贡布学乡、打隆镇等地的500余名群众(贫困户占80%)和错那县50余名群众也被吸引过来,在本市范围内不离乡不离土实现了就近就便就业增收,每天收入按工种240元到360元不等。
丹增群培,49岁,浪卡子县打隆镇人,是工地的泥瓦匠。以前,他一直在工地做小工,钱少还不稳定。现在成了泥瓦工,有了技术,翻过山就能找到工作,每天还能拿到350元的工钱,旦增群培很是开心。
如果说搬迁点工地为群众提供了岗位,那么在经济林里,群众不仅能拿到工钱,还能学到种植技术。
图为项目经理陈定国考察徒弟小次仁学艺情况。
在这里,汉族技术员会培养一些藏族大学生技术员,然后再由他们将技术传授给当地群众,贡嘎县的小次仁就是其中一个。
2017年西藏大学水土保持专业毕业的小次仁,2018年9月,就近进入了经济林项目部。
刚入职时,试用期3个月,月工资只有2500元,后来小次仁意识到,技术工和普通工人的工资差别很大,于是他向项目经理陈定国说了自己想学技术的想法。
“我当时很高兴,这么好学的年轻人如今不多了。”陈定国回忆道。
后来,陈定国便毫无保留地将技术传授给了小次仁。
如今,苹果苗木种植过程中的放线、测量、种植、剪枝、切口处理等30多道工序,小次仁已经熟练掌握20多道。
“现在工资每个月能拿到5000多呢。”工资随着工作能力水涨船高,这让小次仁无比开心。
在经济林里,像小次仁一样的大学毕业生还有15个。
“入职一年后,单位会为我们购买五险一金,只要会干肯干,待遇会越来越好。”展望未来,小次仁的眼神写满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