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1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
我国高度重视湿地生态系统的安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把“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列为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要求,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的通知》关于“健全湿地监测评价体系”的要求,2018年局湿地管理司(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对我国境内的国际重要湿地的生态状况进行了调查,并于日前发布了《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白皮书》,为我国国际重要湿地保护管理和履行《湿地公约》等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目前,我国加入国际湿地公约指定的国际重要湿地有57处,范围面积694万公顷,其中内地56处、香港1处。这次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调查范围为内地的56处国际重要湿地,范围面积662.38万公顷,湿地面积320.18万公顷。
这次调查,通过现地调查验证和资料查阅收集的方法,调查了国际重要湿地的面积、水源补给、水质、富营养化、湿地植物及植被、湿地鸟类、外来入侵物种、湿地利用、主要威胁等9方面指标。结果显示,我国国际重要湿地总体生态状况良好。
湿地面积
我国内地的56处国际重要湿地分布在21个省(区、市),范围面积662.38万公顷,湿地面积为320.18万公顷,湿地面积占国际重要湿地范围面积的48.34%。其中,自然湿地面积为300.10万公顷,占湿地面积的93.72%;人工湿地面积为20.08万公顷,占湿地面积的6.28%。
图1: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的分类面积(单位:公顷)
按照分类统计,56处国际重要湿地中,内陆湿地41处,范围面积596.86万公顷,占90.90%;近海与海岸湿地为15处,范围面积65.52万公顷,占9.10%(图1)。
水源补给状况
我国内地56处国际重要湿地中,位于江河源头区域的湿地有11处,位于河口区域的湿地有10处,采取人工补水措施的湿地有5处。
2014年-2017年,大部分国际重要湿地所在区域降雨量保持稳定,降水量呈明显下降趋势的有内蒙古鄂尔多斯、黑龙江兴凯湖、内蒙古达赉湖等国际重要湿地所在区域,降水量呈明显上升趋势的有黑龙江洪河、湖北洪湖、湖北网湖等国际重要湿地所在区域。其中,内蒙古鄂尔多斯、内蒙古达赉湖湿地区域采取了人工补水措施,水域保持稳定;三江源区域的青海鄂陵湖、青海扎陵湖,东北林区的内蒙古汗马、黑龙江南瓮河、黑龙江东方红、黑龙江珍宝岛等湿地均位于江河源头,汇流河流水量稳定;湖南西洞庭湖、湖南南洞庭湖、湖南东洞庭湖、江西鄱阳湖、湖北网湖、安徽升金湖、黑龙江三江等湿地位于内陆水域,汇水区水量保持稳定,但枯水季存留水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辽宁双台河口、山东黄河三角洲、上海崇明东滩、江苏盐城、广西山口红树林、福建漳江口红树林、海南东寨港等湿地位于近海河口水域,除山东黄河三角洲湿地需要从黄河补充淡水外,其他湿地的河流汇水和海水顶托保持稳定。
水质状况
我国内地56处国际重要湿地中,51处获取了地表水水质数据,其中水质为Ⅰ类水1处,Ⅱ类水11处,Ⅲ类水18处,Ⅳ类水13处,Ⅴ类水4处。4处海域中,Ⅰ类海水、Ⅱ类海水各2处。调查显示:Ⅲ类水比重最大,并分别向优、劣方面依次递减,呈现正态分布特征。
图2:中国国际重要湿地地表水水质比例
2014年-2017年,56处国际重要湿地的水质状况基本保持稳定。黑龙江南瓮河水质最佳,为Ⅰ类水,湖北大九湖、云南纳帕海、海南东寨港等湿地水质有好转趋势;内蒙古达赉湖、黑龙江七星河、湖北沉湖、湖北网湖水质为Ⅴ类水,内蒙古达赉湖水循环能力较差,黑龙江七星河部分水质指标超标严重,其他水质指标优良,貉藻生长面积在逐年增加;湖南洞庭湖区、辽宁双台河口等汇水区水质偏差;湖北网湖、黑龙江扎龙、吉林莫莫格、安徽升金湖等汇水区域水质明显差于输入河道水质,表明这些区域受面源污染影响明显(图2)。
水体富营养化状况
我国内地56处国际重要湿地中,49处获取了水体富营养化数据,其中贫营养的有12处,中营养的有27处,富营养的有10处(图3)。
图3:中国国际重要湿地水体富营养化状况
湿地植物
我国内地56处国际重要湿地中,湿地植物约有187科811属2114种,分别占全国湿地植物科、属、种数的78.24%、64.62%和50.09%。其中苔藓植物42种,隶属于31属,21科;蕨类植物65种,隶属于39属,28科;裸子植物7种,隶属于4属,2科;被子植物2000种,隶属于737属,136科。
图4:中国国际重要湿地湿地植被覆盖率比例
湿地植被覆盖率较高的有内蒙古汗马、黑龙江七星河、黑龙江友好、黑龙江东方红、黑龙江南瓮河、黑龙江三江、吉林哈尼、甘肃尕海等国际重要湿地,湿地植被覆盖率均达到95%左右(图4)。
湿地鸟类
我国内地56处国际重要湿地中,记录有湿地鸟类12目34科240种,占我国湿地鸟类种数的73.39%。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15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37种(图5)。
图5:中国国际重要湿地湿地鸟类分布状况
外来物种入侵状况
互花米草是入侵近海与海岸类型国际重要湿地的主要外来物种。上海崇明东滩为互花米草入侵治理提供了样板,通过围堤、刈割、晒地、定植、调水等措施,有效改善了互花米草入侵引起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使互花米草入侵得到有效控制,目前互花米草在崇明东滩保护区只有零星分布。
入侵内陆国际重要湿地的外来物种种类较多,但面积小。主要入侵物种是凤眼莲,其他零星入侵的有垂序商陆、豚草、大薸、一年蓬等,但尚未造成显著影响。
各国际重要湿地入侵的外来野生动物种类主要有克氏原螯虾、福寿螺、食蚊鱼、大口黑鲈等,这些入侵物种在长江中下游有较为广泛的分布。
湿地利用状况
我国内地56处国际重要湿地土地(水域)利用方式整体处于稳定状态,没有出现明显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因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退渔还湿、退耕还湿等工程,一些湿地类型发生改变,更多地表现为湿地面积增加。少量国际重要湿地出现了一些违法建设趋势,但被及时制止整改,没有造成湿地资源的严重破坏,目前均已整改恢复。还有一些涉及占用湿地的现象,如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建设、公路建设以及光伏项目建设等。
湿地面临五大威胁
我国国际重要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有五大类,即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基础设施和旅游活动的影响、环境污染的影响、外来物种入侵、气候变化的影响。
受到人类生产生活影响的国际重要湿地有22处,主要为社区农业生产、牧业生产、渔业生产等生产活动的负面影响。
受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开发影响的国际重要湿地有11处,主要体现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开发干扰了湿地生态环境;受旅游开发影响的国际重要湿地有8处,旅游开发对湿地生态环境及湿地栖息的鸟类造成了负面影响。
受环境污染影响的国际重要湿地有15处,污染来源主要为周边村镇的工业污水排放、农业面源污染等。
受外来物种入侵的主要有6处近海与海岸类型的国际重要湿地,有互花米草入侵;内陆国际重要湿地虽然没有大面积的入侵物种,但入侵物种在流通水系的沟渠中发现率较高,种类也比较多,对内陆国际重要湿地的生态系统构成一定程度的威胁。
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导致一些国际重要湿地内的部分濒危物种种群数量减少甚至消失。
亟待加强的重点工作
为更好地保护我国国际重要湿地,国际重要湿地保护管理机构亟待强化国际重要湿地监管、加强国际重要湿地科研监测、加大国际重要湿地宣传教育。
首先,需强化国际重要湿地监管,提升保护管理水平,严格控制湿地资源利用方式和程度,确保国际重要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其次,需切实加强科研监测体系建设,提升实时监测能力,建立开展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年度监测机制,为国际重要湿地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再次,需加强国际重要湿地宣传教育,丰富湿地宣教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和参与湿地保护的积极性,巩固国际重要湿地保护管理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