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 光阴里的衣食住行,换了模样

  • 西藏日报
  • 2018/12/14

【字体

    1978年—2018年,40年,不过是人类历史长河的一瞬,而对于西藏这片土地来说,却注定是载入史册的、不平凡的40年。

    4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下,在全国各兄弟省市的支援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全区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实现了质的飞跃,2017年,生产总值达1310.63亿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48.3倍,年均实际增长达10.5%,高于全国同期增速1.0个百分点。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高速增长。2017年,西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259元,比1978年的357元增加38902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4.8倍,年均增长8.7%。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1978年,全区地方财政收入为负的0.16亿元,经过40年的改革发展,2017年达到259.11亿元。

    金融支持保障能力全面提升。1978年,西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7.06亿元,2017年增加到4952.51亿元,增长700.49倍,年均增长18.3%。

    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2017年,西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达到10330元,同比增长1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671元,同比增长10.3%。

    40年发展变迁,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服装篇:从实用单一到时尚多元

    服装作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象征,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时代风貌与时代精神。市民卓玛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衣着时说,那时一年四季都是旧衣服,常常是妹妹穿姐姐的旧衣服,能遮风挡雨就不错了,哪有什么时尚可言。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添新衣,且款式单一。如今,西藏人追逐时尚,审美品位不断提高,穿衣不仅注重实用性,更注重颜色、款式和时尚性。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近年来,我区各市地一座座大型商场拔地而起,为消费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上世纪70年代,宇拓路上的拉萨百货商店是西藏第一家百货公司,建筑样式呈L形,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大礼堂’。”市民米玛回忆道。而现在不同了,大型商场、服饰店遍地开花,互联网的异军突起,更为爱美人士提供了更多选择。

    饮食篇:从“老三样”到品种丰富的新鲜果蔬

    “现在谁稀罕西瓜啊!可在当年,谁家要是能吃上西瓜,绝对能让邻居家的孩子羡慕上好几天。”雍西,生在四川、长在西藏,如今是一名政府工作人员。她在拉萨生活了几十年,亲眼目睹了拉萨乃至整个西藏的发展变化。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的西藏,她如此感慨道。

    在雍西的记忆中,西藏的冬天,吃菜是永远的“老三样”:白菜、萝卜、土豆,新鲜蔬菜是“奢侈品”。

    上世纪90年代,西藏开始引进高效日光温室技术,对高原地区种植业结构进行优化。蔬菜生产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如今,新鲜蔬菜在西藏早已不是稀罕物。在内地随处可见的温室大棚也在高原“安了家”,绝大部分蔬菜水果都可以在这里种植,就连偏远的阿里地区普兰县农牧民,都吃上了本地种植的新鲜蔬菜。

    普兰县平均海拔3900米,以前吃菜主要是“老三样”,其他菜要从遥远的拉萨或新疆运来,路途远,菜价高。从2013年起,普兰县开始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园,不仅解决了本地居民吃菜难问题,还让不少人因此发家致富。

    解决了蔬菜种植问题后,为了让老百姓更加方便快捷地买到新鲜蔬菜,不断丰富百姓餐桌,我区各级政府大力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以拉萨市为例,农贸市场、超市不断增多,出售的蔬菜种类已达百余种,禽蛋、鲜肉、海鲜、干货等一应俱全,甚至连蓝莓、榴莲等水果也可以轻易买到。

    从依靠运输到自给自足,从冬日里的“老三样”到琳琅满目,如今,在雪域高原,“吃菜难”已成为历史。西藏老百姓的餐桌越来越丰盛,“菜篮子”越来越丰富。

    住宿篇:从人畜共住到窗明几净的藏式小楼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用这句话来描述山南市乃东县昌珠镇克松村的风景恰如其分。行走在克松村,蓝天白云下,整齐划一的两层小楼,树木环绕的村居环境,一幅恬静优美的乡村图景徐徐展开。

    而这只是西藏众多村居中的一个缩影。

    从昔日低矮、阴暗、人畜混居的土坯房,到如今安全、舒适、宽敞的藏式房屋,西藏人民生活水平一路上行。

    这要得益于我区实施的农牧民安居工程,从2006年起,我区实施了以农房改造、游牧民定居、扶贫搬迁和“兴边富民”安居为重点的农牧民安居工程。安居工程坚持“宜改则改,宜建则建,宜迁则迁”的原则,尊重农牧民群众的自愿选择和生活习惯,最大限度改善农牧民的居住条件。

    期间,针对西藏地震灾害频发、农牧区民房抗震设防能力较弱等实际,西藏还投资20亿元对全区农房实施抗震加固和设防,增强农牧区民房的抗震能力。

    出行篇:从泥泞土路到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

    墨脱,位于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下游。2013年10月31日,全长117公里的墨脱公路正式通车,墨脱县正式告别“高原孤岛”,成为我国最后一个开通公路的县城。

    村民次仁多吉说,没通车前,墨脱到处都是土路,一到下雨天就泥泞满地,出行很不方便。自从通车后,交通改善了很多,旅游、运输业都发展起来了,物价低了,老百姓看病、购物都方便多了。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运营,结束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铁路带来的庞大人流、物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拉萨物资短缺的情况,同时也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曾经不清楚铁路会带来什么的人们也渐渐感受到了变化,“变化太大了!从前到拉萨要用六七天时间,现在坐火车一天一夜就到了,交通越来越便捷了。”2011年,来自青海省贵德县河西镇本科村68岁的藏族老阿妈才郎时隔20年之后坐着火车重走朝佛之路,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景色,她感慨地说道。

    2010年12月,嘎隆拉隧道贯通;

    ……

    经过40年的建设,截至目前,西藏公路通车里程由1978年的1.58万公里增加到9万公里。建成运营5个机场,10家客货航空公司在藏运营,80条航线连通国内国际,通航城市达42个,以公路、航空、铁路、管道运输建设为重点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

    与公共交通同步发展的,是汽车保有量的逐年增长。

    “在1995年之前,拉萨还没有销售汽车的经销商,私家车也是个还没成型的概念,几乎没有人自己购车。大街上的车辆也仅限于单位用车。”西藏协合车业负责人洪均说。

    经过多年的发展,截至2017年年底,机动车增长到45.7万辆,私家车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今,便捷的交通,便利的交通工具,构成了西藏人民生活的常态。(记者 袁海霞)


上一篇:习近平主持党外人士座谈会 发表重要讲话 下一篇:习近平会见出席“2018从都国际论坛”外方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