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白皮书的发表,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制度安排,总结了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环保、林业等各相关部门的配合,那么我区林业系统这几年采取了哪些环保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自治区林业厅副厅长宗嘎。
“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林业系统坚持‘两山论’,把改善生态作为根本方向,把做强产业作为强大活力,把保护资源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作为基本任务,把改革创新作为关键动力,把依法治林作为可靠保障,精心谋划、主动作为,为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西藏建设,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重要贡献。”宗嘎开门见山地说。
宗嘎介绍说,近年来,我区始终把做好顶层设计作为第一要务,生态文明制度逐步得到健全:先后出台了《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办法》《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办法》等十几部法规;初步建立了自然保护地体系,截至目前,西藏林业系统已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处,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8处,全区80%以上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和典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等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初步建立;确立了生态补偿制度,2014年以来,西藏先后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中央和自治区财政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投入资金1.5亿元,试点区域初步实现了湿地保护与改善群众生活水平双赢局面。
“我们还把生态保育作为重要抓手,着力做好生态保护工作,现在已取得显著成效。”宗嘎告诉记者,一是生态退化得到有效控制。我区实现森林面积和蓄积持续“双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双逆转”,湿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与恢复。二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在我区越冬的黑颈鹤约8000只,占全球黑颈鹤数量的80%左右;藏羚羊已由原来的5-7万只,恢复到目前的20万只以上;野牦牛也已达到1万头;国际上曾认为早已灭绝的西藏马鹿,1995年在西藏桑日被重新发现,现已达300多只。三是重点生态工程初见成效,以实施《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为依托,推进森林防火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防沙治沙、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林业棚户区改造、重点区域生态公益林建设、林业良种基地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的建设,提升了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宗嘎表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大,我区林业产业逐步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修复和建设为主转变,由利用森林获取经济利益为主向为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为主转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以种苗生产、核桃等特色经济林种植、林下资源采集已成为第一产业的新亮点,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助民增收效益显著;设施林业发展潜力显现;生态旅游影响力不断增强,珠峰、雅鲁藏布大峡谷等林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巴松错、然乌湖等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国内外游客的首选目的地,2017年,林业总产值达32.1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