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3月9日报道(记者 王钰)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生态系统是可以修复的,我国现在到了有条件不破坏、有能力修复生态环境的阶段,要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质量优先,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向大会提交提案,建议进一步完善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支持保障政策。
张建龙说,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差,低质化、低效化问题日益突出,森林质量不高成为制约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之一。我国每公顷森林蓄积量为89立方米,仅相当于林业发达国家单位面积森林蓄积的1/4-1/3。全部森林中,质量好的森林仅占19%,中幼龄林比例高达65%,混交林比例只有39%,与良好健康的森林要求混交林比例60%以上差距较大,天然林中有51%是纯林,人工林中有85%是纯林。每公顷森林年生态服务价值仅相当于德国、日本的40%。木材供给和储备能力不高,我国成为全球最大木材进口国和第二大木材消耗国,木材储备欠账严重,总量不足,树种单一,结构失衡,年供给缺口2亿-3亿立方米。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森林由恢复增长、规模扩张阶段进入到量质并重、提升质量效益阶段。近年来,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大力支持下,林业部门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和行动。编制实施了《“十三五”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规划》《全国森林经营规划(2016-2050年)》,创新了营造林生产管理模式,新增退化林修复等造林指标,年均完成营造林1亿亩、森林抚育1.2亿亩。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业性采伐,19.44亿亩天然乔木林得到有效保护,完成了新一轮退耕还林4240万亩。创新投融资模式,启动了18个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示范项目,率先在重点国有林区开展了森林经营方案编制。
“由于提升森林质量工作刚刚起步,相关支持保障政策不健全、不完善,精准提升森林质量还存在不少问题。”张建龙说,目前,森林质量提升没有专项资金渠道,只能结合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森林资源培育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开展,技术模式、标准规程等也主要参照现有工程,达不到精准的要求。国家对人工造林每亩补助500元,工程外造林、抚育等补贴每亩100-200元,与实际需求相比差距较大。森林质量提升主要依靠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鼓励、支持、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的政策和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不灵活,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不充分。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没有实现全覆盖,4800多个国有林场和南方集体林区还没有全面开展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工作。
张建龙建议,增加安排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专项资金,2018-2020年每年安排森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1.5亿亩。统一按照每亩300元的标准,每年安排森林抚育补助450亿元,其中中央、地方财政各承担50%。同时,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国有林场和南方集体林区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启动实施100个森林质量精准提升PPP项目。以国家储备林、三北防护林百万亩造林基地、规模化林场等为重点,打造100个森林质量精准提升PPP项目。在已启动20个项目的基础上,2018年再启动30个,到2020年达到100个。创新产权模式,完善支持和优惠政策,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作为项目资本金,增加贷款贴息。创新机制模式,探索先造后补、以奖代补、赎买租赁、贴息保险、以地换绿等多种方式,引导企业、集体、个人、社会组织等主体参与,培育一批从事生态保护修复的专业化企业。结合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组建1万个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