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绿色”送至雪域高原最后一公里

  • 转自:西藏日报
  • 2017/12/06

【字体

将“绿色”送至雪域高原最后一公里

——我区林业工作扫描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林业系统始终贯彻“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把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美丽西藏作为主体定位和目标导向,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以生态保护与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维护森林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以增绿增质增效为基本要求,加强资源保护、强化基础保障,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国土绿化,健全制度体系、增进绿色惠民,走出了一条发展现代林业的“高原路径”。

  据了解,到2016年底,全区森林面积1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2.14%。“十二五”期间安全屏障防沙治沙327万亩,设立林业生态岗位24.99万个,落实生态补偿金14.99亿元,实现了林地面积和农牧民收入的双增长,促进了社会、生态、经济三大效益的良性循环发展。

  多措并举增绿

  “一直以来,我区林业系统以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在种苗选择上按照驯化一方乡土植物修复一方生态的理念,借鉴内地先进科研修复模式。”自治区林业厅厅长云丹介绍道,在扎囊县建立藏草研究院驯化高原适生植物,修复当地的生态环境;在日喀则试验种植180亩宁夏枸杞,成功后将再扩建3000亩,最后达到1.5万亩;在那曲建立高寒地区植树重大科技攻关试验项目,攻克“高寒地区无树”这一难题。除此之外,在人工技术上免费培训当地农牧民群众,培养现代林业技术人员,将农牧民由劳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人工技术扶贫。在白朗县万亩枸杞生态观光园现场,农牧民群众多吉参加了基地技术员培训,并签订正式劳动合同。这一举措确保“输血”变“造血”,使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真正实现了依靠技术吃饭。

  我区林业各相关部门,切实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我区木材生产计划25.83万立方米,占年森林采伐限额44.3万立方米的58.31%。今年以来,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并争取停伐补助资金3.87亿元;全面完成生态公益林年度管护任务,落实中央财政森林生态补偿基金13.73亿元;办理使用林地项目42宗,使用林地面积823.13公顷,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7075.58万元;组织开展“高原盾一号”等专项行动,查处森林行政案件68起,查处率100%;侦破森林和野生动物刑事案件46起,破案率92%。

  在全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总体方案下,本着“农牧民自愿、政府引导”的原则,全区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截至目前,我区已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任务17万亩,涉及全区7市(地)35个工程县(区),累计下达资金1.63亿元,计划在2018—2019年新增新一轮退耕还林任务15.536万亩。

  国土绿化增质

  “结合我区特殊的地理位置,生态修复以遵循生态优先、尊重土地,充分考虑文化与经济相融合、扶贫与生态相结合的理念,引领现代林草业发展,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云丹说道。

  2016年11月,防沙治沙的亿利山南沙漠经济扶贫项目在我区沙化严重地区之一的山南雅鲁藏布江北岸正式启动,即在雅鲁藏布江流域山南市乃东区、扎囊县、贡嘎县、桑日县、琼结县等5县(区)全面实施,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防沙治沙工程、生态防护林建设工程和特色经济林建设工程三部分。

  据了解,在山南市扎囊县植物种苗繁育基地,利用沙障修复等多种技术,配比种植乡土植物进行防沙固沙,并结合常绿乔木、落叶乔木、果树等植物,建设成生态修复与经济效益兼具的生态示范园区。在国道318线林芝至拉萨公路改造工程中,已成功将高羊茅、披碱草、格桑花等乡土植物配比成生态包进行混播种植,在边坡修复、水土保持、景观打造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为西藏生态修复积累了宝贵经验。

  为了做好防沙治沙工作,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我区加快推进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工作,2017年计划造林124.74万亩,其中人工造林53.62万亩,封山育林(含防沙治沙)71.12万亩,森林抚育33.8万亩,已完成《西藏自治区“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工程计划(2014—2030年)》的上报工作。同时,自治区万亩林木良种繁育中心项目已开工建设,投资2.4亿余元的日喀则、山南、林芝、那曲、昌都市(地)级苗圃的选址工作正在进行。

  通过防沙治沙、退耕还林、生态修复等工程的宣传和实施,我区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生态建设与保护意识逐渐增强,逐步转变了农牧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增强了生态文明意识,群众参与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目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已逐步成为全区社会群众的共识,为建设生态文明、美丽西藏创造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氛围。

  绿色惠民增效

  如今,林业已成为我区经济发展、农牧民致富的亮点。发挥林业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做好“林”字文章,是发展现代林业的根本宗旨。我区紧紧围绕“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发展”的主题,通过林权改革、重点工程、林业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等一系列措施,探索建立集社会、生态、经济三大效益为一体的林业发展模式,为促进生态增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做好“林”字文章的具体实践中,我区将生态建设与生态产业相结合,按照城市带动扶贫示范基地、基地服务城市的总体要求,以林草业为基础,以服务群众为宗旨,建设高效实惠的林草业生态示范扶贫基地,重点打造多个具有示范引领、种质资源、苗木供应、科普教育、休闲观光等多功能的示范园区,主动提升城乡统筹建设新形象,实现发展科技型、生态型、观光型、休闲型、高效型一体化的现代生态扶贫可持续产业链。

  在山南市扎囊县植物种苗繁育基地现场,记者看到一大片荒漠戈壁已进入如火如荼的人工作业过程中,同时还看到了相关的规划蓝图。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里将建设一个集植物种苗繁育、科研教学与生态修复示范功能的产业园区。基于科研支撑,将农牧民由劳力型转为技能型,实现技术扶贫,积极引导农牧民种植经济植物,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经济模式,实现农牧民经济脱贫;基于生态修复,以可持续扶贫为目标,发展科技型、生态型、观光型、休闲型、高效型一体化的现代农业园区,实现县域经济产业脱贫,从而形成“科研脱贫、生产脱贫、产业脱贫”三位一体的“绿色”脱贫方案。

上一篇:打好现代林业“四张牌” 下一篇:推动深度贫困地区生态脱贫协同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