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 接续坚守

  • 来源:西藏日报
  • 2017/08/07

【字体

  “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算大账、算长远账,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西藏要保护生态,要把中华水塔守好,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生态出问题得不偿失”“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进人民福祉的战略高度,高度重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对保护好青藏高原和西藏的生态环境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为确保“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生态环境良好提供了行动指南。

  “坚定不移建设美丽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坚持走保护优先、建设并重的路子。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正确处理保护生态和富民利民的关系,切实保护好雪域高原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确保西藏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边久:用绿色铺满家乡

  今年59岁的边久,是山南市扎囊县扎其乡罗堆村村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的梦想是:用绿色铺满家乡的土地。为了这个梦想,边久坚守了30多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山南雅江南段连年义务植树造林,掀起了植树造林的热潮。这不仅给大地带来绿意,更给一代山南人铺陈了浓郁的人生底色。从那时起,边久开始了自己的绿色梦想。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边久掌握了高原地区育苗、植树的技术,学会了管理苗圃。2004年,他建起了当地第一家个体苗圃。经过13年的苦心经营,边久的苗圃事业日益壮大,“身价”也与日俱增,他的梦想也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边久的苗圃占地面积450亩,新疆杨、银白杨、金丝垂柳、刺槐、松树、山杏、侧柏、桃树、苹果、梨、核桃等56个优良种苗和经济林种苗先后在苗圃里安家落户,各种苗木已达260万余株,树苗被销售到山南各县和拉萨、日喀则、阿里等地,广泛应用于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和城市绿化。

  在边久看来,“用绿色铺满家乡的土地”需要每一代人的参与和努力。2013年,边久动员在单位上班的儿子罗布辞职,也变成了一名“树农”。

  边久造林是雅江绿化的生动缩影。如今整个雅江一线已经建立起一条长达160公里、平均宽度1800米的绿色长廊。登高眺望,雅江防护林葱葱郁郁,给雅砻的山水田地注入新的生命和脉象。历经千年的历史,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只要有土的地方,就千方百计种上树”。近年来,西藏加大种苗供给力度,最大限度植树造林;实施“森林围城、森林水系、绿色通道”三大工程,坚持水利先行、综合配套,把成活率和成林率作为检验人工造林成效的唯一标准,启动实施了“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工程项目,取得明显效果——

  森林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改善,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双增”目标;

  湿地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保护,湿地面积居全国第二位,自然湿地保护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湿地原生态保存最好的省区;

  荒漠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治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呈减少趋势;

林业助力群众增收成效明显,鼓励和引导农牧民参与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让群众成为生态卫士,吃上生态饭,走上致富路。据统计,通过生态保护与建设,每年带动农牧民增收13亿元左右,实现林业系统生产总值26亿元左右。

达娃:黑颈鹤的忠实朋友

  黑颈鹤,地球上唯一生活在高原上的鹤类,是像大熊猫一样珍贵的鸟类。每年10月,黑颈鹤、斑头雁、红嘴鸥等大量候鸟陆续从藏北甚至西伯利亚地区飞抵拉萨河流域,在各大水泊湿地越冬栖息,到次年3月底、4月初才飞回繁殖地。

  一天,在林周县放牛的村民达娃捡到一只受伤的黑颈鹤。在达娃无微不至照料下,黑颈鹤的伤势渐渐愈合。

  当把黑颈鹤送去救助站的那一天,达娃担心黑颈鹤吃不惯救助站的食物,流着泪为它准备了100斤小麦。不久,她又收养了一只受伤的鹤。

  中国首部全面反映青藏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型涉藏电视纪录片《第三极》记录下了这个真实的故事。为了让黑颈鹤安全越冬,西藏成立了雅江河谷中游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配备了野保员、疫源疫病监测员、湿地监管员等管护人员。

  资料显示,在西藏,生活着12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占全国总数的三成以上。这些野生动物,在占全区国土面积三成的自然保护区内得到很好保护。

  2014年8月,一组残忍猎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野驴的照片在微博、微信中传播,引起自治区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西藏森林公安局组织阿里地区森林公安民警迅速展开调查。案发后三天,两名犯罪嫌疑人被抓获。

  自治区相关部门一方面加大打击盗猎力度,一方面加强生态保护,珍稀野生动物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藏羚羊、野牦牛、黑颈鹤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恢复性增长明显,藏羚羊种群数量上升到目前的20万只以上,黑颈鹤上升到目前的8000只左右,野牦牛种群数量上升到目前的1万头左右。

  各类保护区为野生动物繁衍撑起了保护伞。西藏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61处,总面积41万多平方公里,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处,面积居全国第一。自治区林业部门还同步实施一系列措施,为野生动物栖息、繁衍编织层层保护网:保护区全面禁猎、千名野保员全天候守护、野生动物肇事补偿等。

  刘宏:项目建设要为红柳“让路”

  去年,本报《阿里项目建设为红柳“让路”》的报道被多家媒体转载。为了不伤害一片红柳丛,阿里地区调整重点项目雅莎灌溉工程的设计方案,为此不仅延长了工期,还增加了施工成本和难度。在阿里地区行署副专员刘宏看来,水利工程不仅是经济项目,也是生态项目。虽然工期拖延,成本增加,但能守住这片具有固沙作用的红柳丛,这笔账划得来。

  “水渠为红柳让路”,是西藏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一个缩影。被誉为“高颜值”的拉林高等级公路,在建设前期遵照基本建设程序报批了环境影响报告书,在选线时尽量减少对原有地形、地物的破坏,坚持避让乡镇、减少拆迁,避免破坏农田水利设施。特大桥、大桥的桥位尽量选择在河道顺直、稳定、河床地质条件好的地段,确保不压缩河道。路线在定线时最大限度绕避对噪音敏感的沿线居民点和畜牧养殖基地,将对沿线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目前,在各项建设中,对高原生态影响比较大的是公路交通建设。随着公路里程的延伸,西藏对公路交通环境保护的重视度也在不断攀升。近年来,自治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建设,在建设中保护”的原则,严格环境监管,全力确保各项环境保护措施有效落实,努力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双赢。

  2013年,自治区先后出台了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督管理办法,明确各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本辖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第一责任人。特别是实行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自治区政府“一支笔”审批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收效明显。

  2015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在西藏高原环境变化评估报告中从气候、水体、生态系统、陆表环境、人类活动影响等六个方面,综合评估了从过去2000年到未来100年高原环境的变化。报告中指出,西藏仍然是生态环境最良好的地方之一。

上一篇:西藏推进全民植树造林 下一篇:开创生态文明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