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总书记的重托——西藏构筑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纪实

  • 来源:新华网
  • 2017/06/05

【字体

  新华社拉萨6月3日电 题:为了总书记的重托——西藏构筑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纪实

  新华社记者段芝璞、罗布次仁、高敬、张京品

  这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被称为“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

  这里,有发展和保护的博弈,“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正相融相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筑牢西藏这一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大幅进步。

  如今的西藏,山川秀美,河流清澈,动物多样,植物繁茂,仍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经济社会正循着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奋进前行。

  严守生态底线和高压线,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

  五月,天气转暖。西藏山南市加查县拉姆拉错的湖面结束了封冻,进入一年中最美的时节。西藏将迎来今年的旅游旺季,敞开怀抱迎接全世界的游客。

  雪山、峡谷、湖泊、草原、林海……青藏高原囊括了除海洋生态系统外的陆地全部生态系统,是亚洲重要的河源区,也是全球重要生物物种基因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域。

  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生态环境脆弱敏感。这里的天然湖泊和江河星罗棋布,对全球气候具有重要影响。

  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哪个是芝麻?哪个是西瓜?对西藏来说,这个问题显得更加重要。

  “西藏要保护生态,要把中华水塔守好,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生态出问题得不偿失。”

  2015年1月,在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与时任西藏自治区双湖县县委书记南培交流时,对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提出这样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出指示,指出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强调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

   “如果青藏高原生态破坏了,生产总值再多也没有什么意义。”在2015年召开的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中华水塔”、“地球第三极”。

  2015年10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说,青海和西藏的主要区域是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世界第三极,生态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极大。

  这是对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发展的鲜明阐释,彰显了对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说:“对西藏而言,落实总书记的指示,就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确保西藏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为此,西藏把生态环境保护提升至自治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持把保护环境作为底线、红线、高压线,宁可经济发展慢一点,也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被称为“西藏江南”的林芝市,山清水秀、森林密布,原始自然风貌保存完好。今年4月,林芝市环保局给一家企业开出了一张136万元的“罚单”。被处罚的是当地政府引入的一个重点项目,要建设一家啤酒厂。项目的环评报告书还未批下来,企业就匆忙开工建设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林芝结合当地实际,把生态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生态旅游、生态农业成为主要产业。对于‘三高’(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不管规模有多大、利润有多高,我们一个也不批。”林芝市副市长肖鹤说。

近年来,西藏先后制定出台《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督管理办法》、《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考核办法》等30多部地方性法规,严禁钢铁、冶炼、化工、造纸等环境污染风险大的项目进入西藏,严格落实矿产资源开发政府“一支笔”审批制度、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对全区74个县(区)政府开展环境保护考核,为雪域高原良好生态撑起“法律保护伞”

  羊卓雍错是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湖波荡漾,风景如画,每年都吸引着众多游客。2012年,曾有开发商想在湖上开通游艇观光项目。获悉此事,山南市委、政府立即调查核实,不仅停止了相关项目开发,还下了死命令:今后不允许任何单位和个人在羊卓雍错湖面进行任何旅游开发和商业经营活动。

  “为了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哪怕是挖金子,我们也不要。”西藏自治区环保厅副厅长张天华说,“铁杠杠”摆在那儿,就要严格落实,从源头上掐断污染物排放高、耗能消耗大、资源利用率低下、生态破坏严重项目进藏的任何机会。

  目前,西藏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面积超过8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70%。全区建立了47个各类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近4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4.35%,居全国之首。

  采取综合措施为雪域高原添绿,修复提升西藏生态环境质量

  山南市乃东区扎西曲登村的山坡上,1300亩新栽下的树苗正孕育着春天里的一片新绿。

  村主任巴桑次仁的手机里还保留着今年植树节期间种树的场面:女人们一边唱着欢快的藏歌,一边给小树苗浇水。

  “老百姓很欢迎种树,大家知道种上树,就能留住水,草也会长得更好,牛羊也能长得好。”巴桑次仁说,参加植树能给每位村民每天带来100元收入。小树长大后间伐掉的枝杈,还能成为村民的薪柴。

  穿行在这个小村庄,记者看到道路两边的柳树已枝繁叶茂,像绿色士兵一样守卫着房屋和农田。蜿蜒流淌的雅鲁藏布江和两岸的农田、绿树,仿佛嵌在山里的一条绿腰带。

  但在十几年前,这里却见不到这样的美景。山南、日喀则两地的河谷地带,一度是西藏风沙最严重的地方。

  风沙大到什么程度?“举目远望一片沙,大风一起不见家”,曾是雅鲁藏布江两岸冬春季节的写照。

  ——山南市的桑耶寺是西藏第一座寺院。据历史记载,因为风沙大,桑耶寺周围的沙丘比桑耶寺的围墙还高。

  ——途经雅江南岸的101省道常常出现车辆陷入沙地无法行驶的现象。

  ——位于雅江南岸的拉萨贡嘎国际机场,一年里要有差不多两个月时间受到灾害性风沙的侵扰,对航班的安全正点起降造成极大影响。

  ……

  人们太渴望绿色了。

  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采取综合举措,加大对青藏高原空气污染源、土地荒漠化的控制和治理,加大草地、湿地、天然林保护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藏如何保护生态提出了具体要求,更是对我们的殷殷期望。”西藏自治区林业厅副厅长宗嘎说。

  自2009年实施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至今,西藏已落实投资71.2亿元,3大类10项工程全面启动,其中包括天然草地保护、重要湿地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安全屏障监测等。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西藏的国土绿化,正是当地干部群众凭着高度的生态建设责任感和强烈的改善环境愿望展开的。

  45岁的山南市扎囊县林业局副局长西洛桑珠是位“老林业”,也是雅江造林工程的见证者。他说,雅江山南段江北比江南沙化严重,过去雅江上还没有大桥,主要依靠轮渡将树苗运送到江北。因为车辆无法过去,“船运人背”,场面壮观。

  今年4月,西藏自治区政府作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推进国土绿化的决定,组建国土生态绿化集团有限公司,提出宜造林地区“人均5棵树、消除无树户、消除无树村”的植树绿化目标。

  5月12日,山南市治沙生态扶贫项目在扎囊县桑耶镇正式启动,与过去雅江保护以政府主导不同,此次项目由治沙经验丰富的企业主导,是西藏首次大规模引入社会资本保护雅鲁藏布江。

  一代接着一代干,雅江造林绿化事业已经结出硕果。如今,一道长达160多公里、平均宽1.8公里的绿色长城崛起在雅江沿岸。沙棘、白杨等树种开始大面积落户雅江沿岸黄色沙丘,“沙进人退”变成了“林进沙退”。

  中国科学院2016年发布的《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2008—2014年)建设成效评估》报告显示,防沙治沙工程实施之后,西藏沙化土地面积减少10.71万公顷,年均减少1.53万公顷。极重度沙化土地向重度或中度沙化转化。

  人们的感受更直观——贡嘎机场航班的起降受风沙天气影响越来越小,年灾害性风沙由过去的60多天降低到10多天。沙化区域植被恢复能力逐步显现,附近的桑耶全国防沙治沙地段示范区流动沙丘面积减少了七成,101省道多年未发生因沙堵路现象。

  绿树成林,草场也在恢复。57岁的藏北双湖县牧民次旦惊喜地发现,这几年,自家原本贫瘠的牧场很早就冒出青芽。专家说,这得益于退牧还草工程将大量牧草从牛羊嘴里保护下来。

  “十二五”期间,中央每年下达西藏草奖政策补助奖励资金20多亿元,有效改善草原生态的同时,也充实了农牧民的钱袋子。

  被誉为“地球之肺”的湿地在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中备受青睐。

  在拉萨市郊的拉鲁湿地,芦苇旁、清水边,秋沙鸭、斑头雁等鸟类时而回旋飞翔,时而水中游弋、嬉戏,享受着湿地“百乐园”的悠闲。记者从拉鲁湿地管理局获悉,从2000年到现在,拉鲁湿地已经新增湿地面积0.44平方公里。  

  西藏自治区林业厅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的数据显示,近几年西藏已实施各类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38项,落实资金3.97亿元,逐步形成了国家湿地公园、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重要湿地等多种方式的湿地保护体系,湿地面积达652.9万公顷,位居全国第二。

  中科院2015年的监测数据显示,青藏高原绝大部分区域仍处于原生状态,西藏仍是“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向良好生态要效益

  藏羚羊,青藏高原上的精灵。由于盗猎猖獗,藏羚羊种群数量一度急剧下降。

  海拔4500多米的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这里栖息着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等多种国家保护动物。

  为了更好地保护好这些高原精灵,西藏自治区专门安排3亿元经费,组建起73支管护队伍,聘用了780名农牧民管护员,组建成专业的管护队,在羌塘草原上扎起一道“移动篱笆”。

  几年功夫,羌塘草原上的藏羚羊由过去的5万只左右增加到近20万只,摘掉了“濒危物种”的帽子。

  其它生灵们的种群数量也都在增加:

  ——藏野驴由3万头增加到8万多头;

  ——滇金丝猴数量增加到约1000只;

  ——黑颈鹤数量增加到8000只左右;

  ——雪豹频繁出没雪域高原。

  种种迹象表明,西藏的生态环境正在积极恢复中。

  与此同时,“扎篱笆工程”也让当地贫困牧民分享到生态红利。格桑伦珠就是其中的一员。

  傍晚,那曲地区尼玛县罗布玉杰管理站里,格桑伦珠在《羌塘野外检测记录本》上认真填写完一天的巡逻记录。

  他说,以前在外打工,心中难免牵挂着家里。现在他就在家门口成为一名管护员,每个月有2000元工资,不用和家人分开了,再不用担心母亲在家无人照顾。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如今,30多万名农牧民变身野生动物保护员,成为雪域高原的“生态卫士”。

  坚持绿色发展,向良好生态要效益。这一理念不仅深深扎根在西藏自治区各级领导干部心中,也扎根在西藏普通群众的心里。

  58岁的藏族群众边久是山南市扎囊县一个苗圃基地的负责人。他心里有一个朴素的愿望——

  “种树吧,种得家乡像公园一样,种得走到哪儿都是绿色的。”

  造林就是造福,植树就是植福。十几年来,边久培育的数百万株树苗,从雅江两岸种到山南市12个县,种到阿里、日喀则……不仅为青藏高原带去了一片片绿意,也为他和家人带来每年几十万元收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极大促进了西藏生态旅游业发展,带动一批农牧民吃上“生态旅游饭”。

  拉萨市达东村村民次仁旺堆,一家3口曾经靠种地为生,守着家门口丰富的旅游资源却收入微薄。他说,村里开发乡村旅游后,一家人全都投入旅游服务中,旺季的时候每月收入接近8000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建设美丽西藏。”吴英杰表示,“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保护好雪域高原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漫漫生态路,壮哉高原情。

  西藏,这个离天最近的地方,没有辜负总书记的重托。我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牢固矗立在地球之巅。

上一篇:林业厅参加2017年环境日环保一条街宣传活动 下一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 总结推广福建典型经验 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