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林业高质量发展关键在落实

  • 中国绿色时报
  • 2025/10/16

【字体

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林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有专家指出,林业高质量发展关键要落实好《通知》精神,更好地发挥金融力量,提升金融支持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力度、准度和效度。

抓住良机破解高质量发展难题

中国林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陈建成说,发挥金融力量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是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他指出,《通知》聚焦五大领域,提出了15条具体举措,内容扎实,重点突出,意义重大。无论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业重要战略实施、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还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配套政策体系及保障机制,所涉及的领域均体现了关键性和重要性。从林权抵押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丰富性、创新性、便捷性、适宜性,到保障国家林业重要战略落地实施的金融支持“工具箱”“产品库”等,所提举措均体现了针对性、迫切性、精准性、可行性。

他认为,《通知》精准定位了面向未来以现代金融力量支持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重点方向、关键领域和具体措施,为林业各部门、各地区及各类市场主体精准对接金融支持、化解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金融短板和弱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特别是对市场主体而言,在缓解金融约束的同时,也有助于更多发展新动能的培育和释放,进而激发更多的新业态、新模式、新机制。

他说,我国林业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贯彻“三绿并举”、践行“四库联动”、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林业与现实需求仍有差距,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布局不均,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存在矛盾冲突,必须从根本上守正创新。

《通知》指出,要加大林权抵押贷款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拓宽可抵押林权范围,依法合规延长贷款期限,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增量提质扩面;要聚焦国家储备林建设、“三北”工程等重要生态工程建设,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强化金融服务需求对接;要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拓宽涉林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加大林业领域资金支持等。他说,这些都为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政策支撑,为攻坚克难提供了重要保障。

“林业人应该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积极主动作为,充分借助金融手段,破解林业高质量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要调动一切力量支持林业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努力减少、消灭制约短板。”对此,他充满信心。

提供“生态金融制度转型”的中国方案

林业高质量发展,在本质上要求金融体系从“利润最大化”转向“生态—经济复合价值最大化”。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张颖说,这就需要超越环境、社会、治理的传统浅层实践,构建包括自然资本定价权、生态风险评估模型、多中心治理规则在内的新型金融架构。

据他预测,未来10年,中国若能通过金融体制改革将林业生态资产增值潜力释放10%,可撬动超过2万亿元绿色投资,为全球提供“生态金融制度转型”的中国方案。

他指出,在碳中和目标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共识的大背景下,林业作为兼具生态服务与经济发展功能的战略性产业,其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核心抓手。

他解释说,生态经济学强调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的协同演进,要求将林业视为“自然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金融工具的创新设计,破解传统林业发展中存在的生态价值转化低效、产权交易壁垒高、长期投资动力不足等难题。当前,全球金融体系正加速向绿色化、数字化、包容性方向转型。这对林业金融的机制创新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

对国内外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后,他指出,金融支持林业高质量发展特别需要注意三个问题。

一是要建设好数字化赋能林业金融基础设施。主要通过区块链技术定向投放林业碳汇补贴,通过智能合约等实现绩效挂钩支付,加强数字赋能,促进林业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要实现政策协同机制的突破。建立“中央—地方—企业”三级林业绿色项目库,对接绿色债券标准,试点“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融资模式等。

三是要不断深化国际金融合作。推动“一带一路”林业投资基金建设,联合有关机构,设立金融支持林业高质量发展专项额度,建立跨境碳账户互认机制。加入自然相关财务披露框架,强制上市公司披露林业供应链生态影响等。

金融支持林业要“输血”更要“造血”

在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国家林草局木材安全国家创新联盟副秘书长熊立春看来,科学的金融支持,不仅要为林业产业“输血”,更要为构建其自身“造血”功能作出贡献。

他说,《通知》将林下经济产业列为金融支持林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对象。林业产业不仅是拓宽山区农民增收与就业渠道的重要方式,也是践行“两山”理念、实现生态产品与服务价值的有效载体。在专项金融政策的支持下,林下经济产业有望成为落实“大食物观”下的林业朝阳产业。

他认为,金融对林下经济产业的支持,是一个多维度、系统性的赋能过程,其持续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其一是破解初始资本瓶颈,助力产业体系规模化发展。他说,林下经济前期投入较大,涉及林地租赁、改造、种苗繁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升级等环节。普惠的金融与政策性信贷等工具,可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将林业的资源与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孵化动力。

其二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链延伸,提升产品附加值。他认为,林下经济的高附加值环节依赖于科技赋能和品牌建设,包括深加工设备购置、冷链物流建设、品牌推广与渠道拓展等,需要持续的研发与市场投入。风险投资、政策性科技贷款和供应链金融等,可为林业产业链延伸与品牌构建提供支持,从而推动林业产业从原材料输出向高价值环节转型。

其三是引导绿色与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产品价值。他说,绿色信贷、绿色债券、ESG投资等,可将资金精准引导至符合生态标准的项目。同时随着碳汇市场发展,林业碳汇金融可为生态价值提供变现途径,如固碳释氧、水源涵养等,从而拓展新的收入来源。

他提醒说,在积极推动金融支持的同时,须清醒认识其复杂性与潜在风险,秉持审慎态度精准施策。一方面,要防范过度金融化及脱离主业的倾向。确保金融资源切实流向林下经济实体产业,杜绝资金挪用或在金融体系内空转。警惕借林下经济项目之名行圈地、套取补贴贷款之实;另一方面,避免“一刀切”政策,鼓励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林下经济涵盖林药、林菌、林禽、林旅等多种业态,其周期、资金需求和风险特征各不相同。传统金融产品的期限短、抵押要求高,往往与林业产业实际需求不匹配。这一僵局亟须打破。

他强调,应提升经营主体的金融素养与合规意识。不少林农和中小企业者对金融工具认知有限,存在“重融资轻管理、重申请轻偿还”的现象,亟须加强教育引导。要防止因不了解金融合约而陷入债务陷阱。(铁铮


下一篇:“以竹代塑”创新成果成功迈入汽车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