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曰:“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这描绘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也道出了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生态环境保护关乎民生福祉与人民健康,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也关乎全人类的共同未来。现代化建设进程上的美丽中国,正用扩绿兴绿护绿的强力行动,在神州大地上织就绿水青山秀丽锦缎,绘出生态文明崭新画卷,演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动人乐章。使命如磐,责任在肩。中国林草部门锚定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勇担自然保护重任,强力实施护绿行动,不断巩固扩大生态建设成果。
澜沧江边的昂赛-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彭建生摄
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地的最重要类型之一,建设国家公园是我国生态文明体制的重大创新。我国建立国家公园,是为了对具有国家代表性,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生态区域进行最严格的保护。国家公园是“国之大者”。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重中之重是把三江源这个‘中华水塔’守护好,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加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打造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世界影响力的自然保护地典范。”目前,我国正在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国家公园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法规制度不断完善,布局的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已建成5个国家公园。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修复、自然资源监管、科研监测宣教、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区发展、民生保障、矛盾调处等工作持续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建设管理力度不断加大。2024年,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持续发力,取得重要进展。这一年,国家公园法立法进程加快提速。《国家公园法(草案)》已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审。这一法案是我国首次从国家层面对国家公园专门立法,将明确国家公园的功能定位、管理体制等核心问题,为国家公园的规划和设立、保护和管理、参与和共享、保障和监督提供法律依据。《江西省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福建省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分别被表决通过,这是我国首个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省际协同立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修订草案正在履行相关审议程序。这一年,5个国家公园建设得到加强。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设置方案获中央编办批准,管理机构正式组建运行。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国家公园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监测体系建设方案正式印发,其他4个国家公园监测体系建设方案已初步形成。开展了首批5个国家公园建设成效评估,评估显示,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长臂猿、藏羚、雪豹等旗舰物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生态系统质量稳定提升。首批国家公园科研平台、国际合作、社会参与评估指标优秀比例为90%以上;生态效益评估指标优秀比例为75%;科普宣教、社会效益评估指标优秀比例分别为70%和80%。国家林草局组织实施科技助力国家公园五大行动,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共建国家公园研究院。这一年,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稳步推进。以科学优化空间布局和边界范围、实事求是化解保护与发展矛盾、合理解决重叠设置问题为目标,协调形成了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该方案经各省级人民政府确认后,已在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网站完成公示。这一年,自然保护地监管持续加强。全年开展14批次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派发疑似问题点位4.8万多个,并组织现地核实查处整改。与相关部门联合开展“碧海”、“绿盾”等专项行动,落实长江十年禁渔相关工作。2024年10月11日,湖南永州蓝山。湘鄂赣粤桂5省(区)在此启动候鸟迁飞通道跨区域联合保护行动。这5省(区)分布着大量候鸟迁飞通道,开展5省(区)候鸟迁飞通道跨区域联合保护,先行探索候鸟保护跨省协作模式,打造全国候鸟区域协同保护典范。2024年,我国全面加强鸟类保护,相关部门联合启动了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修复中国行动计划,推进全国鸟类保护监测示范站建设,“护航”候鸟,“筑巢”留鸟。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深入推进重点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和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2024年,林草部门多措并举、持续发力,全面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保护管理日趋规范。国家林草局制修订了一批野生动物管理办法,包括完善大熊猫保护相关管理办法,上海、江西、海南等修订公布省级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名录。同时,不断完善野生动植物分级分类保护管理体系,构建全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监测体系,全面提升保护管理监测水平。重点物种保护深入推进。推动解决濒危兽类跨境迁徙、栗斑腹鹀保护问题。开展野生动物救助与繁育工作,成功繁育了大熊猫、朱鹮等一批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宁夏、甘肃、西藏等地实施朱鹮、雪豹放归自然,恢复壮大野外种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步增长。旗舰物种保护全面加强。编制出台一系列方案,推进旗舰物种保护研究中心体系、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国家重点野生动物、野生植物保护项目建设。整合设立大熊猫、蓝冠噪鹛、朱鹮等旗舰物种保护研究中心,组建穿山甲、朱鹮、鹿类动物、雀形目鸟类等学术委员会。持续推进大熊猫“两平台三基地”建设,组建国家林草局大熊猫重点实验室和大熊猫保护国家创新联盟,创建全国重点实验室,着力将大熊猫国家保护研究中心打造为世界一流的科研平台。保护执法监管力度不断加大。15个部门联合开展野猪等野生动物致害防控,排查安全隐患。强化野鸟禽流感等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完成林草领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出台林草领域外来入侵物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进一步加强穿山甲保护管理,开展虎等陆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专项整治行动,以及“清风行动”、“网盾行动2024”等专项执法行动,持续加大对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和资源破坏活动的执法力度。大熊猫对外合作稳妥推进。稳妥有序接返回国9批次22只到期到龄大熊猫,运送出境5批次10只大熊猫开展新合作。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制定了国家植物园设立规范以及创建、设立和建设工作程序,成立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有力有序推进已设立的国家植物园建设和新的国家植物园创建、设立,在植物迁地保护、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林草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大自然赋予的宝贵财富。加强林草资源管理及执法监督,是确保林草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利用的关键举措。强化林草执法监督。统筹开展林草湿荒保护地执法,建设林草执法监督平台,建立跨部门执法协作机制,林草、公安、司法等部门加强合作,严厉打击乱砍滥伐、非法占用林地、非法捕猎野生动物、破坏湿地等违法行为。2024年,国家林草局组织开展“护绿行动”、草原超载过牧专项整治行动,联合公安部等开展打击破坏古树名木违法犯罪行为的“春风2024”专项行动,查处整改7省区近3年破坏林草资源突出问题,公开通报4批39个毁林毁草典型问题,全国查结林草行政案件7.93万起,查处一批大案要案。 严格林草湿荒资源管理。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统一部署、一体化推进全国林草湿荒普查,产出2023年林草资源图。持续完善林木林地管理政策,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不断强化林地保护利用监管。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推进草原、湿地保护修复,确保林草资源稳步增长、生态功能有效恢复。2024年,国家林草局出台《林木采伐技术规程》国家标准,取消人工商品林主伐年龄限制和森林抚育采伐强度限制,明确公益林更新采伐技术要求,规范森林采伐更新和简化伐区调查设计编制技术要求。福建、江西、重庆3省市集体林改先行区改革采伐政策,广西开展桉树人工商品林采伐按面积审批试点,相关地方开展自然灾害受灾林木清理采伐。2025年1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成为国家依法保护古树名木的重要里程碑。古树名木被誉为“绿色的国宝”“有生命的文物”,是十分重要的物种资源、景观资源和生态资源。保护古树名木,就是保护自然遗产、传承历史文化。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古树名木508.19万株,包括散生122.13万株和群状386.06万株。近年来,我国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制度建设,制定古树名木的普查与鉴定、管护等2个技术规范,开展古树名木鉴定技术研发。强化数字赋能,建设并上线全国古树名木智慧管理系统,初步建成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一张图、一套数、一个平台。开展古树名木保护试点,选取浙江柯桥、湖南双牌、四川剑阁、陕西黄陵等4个试点县区,探索创新古树名木科学保护、文化传承、合理利用的方法、路径和模式。落实养护责任,实行挂牌保护,实施抢救复壮工程,加大打击整治力度,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创新科普宣传教育……一系列保护举措,使古树名木焕发出新生机。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防火、防虫、预防沙尘暴灾害,直接关系到林草资源的安全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必须坚决守住这条生态安全底线。林草部门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形势下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的意见》,认真落实防灭火一体化要求,不断健全法规制度,创新工作机制,持续推动科技应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宣传培训,全面提升森林草原火灾防控综合能力。相关部门联合开展森林草原火灾重大隐患动态清零和查处违规用火行为专项行动,持续推进林牧区输配电设施火灾隐患专项排查治理工作。印发《关于加强地方森林草原消防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通过专家服务、防灭火督查等方式开展防火包片指导,指导做好火灾预防工作。深化防火网格化和举报奖励机制建设,安徽、福建、湖南等省实行森林防火网格化管理系统信息共享,不断完善基层防火治理体系。经初步统计,2024年全国发生森林火灾292起,受害森林面积10.62万亩,火灾次数较上年减少10.98%,受害面积较上年增加71.23%;发生草原火灾3起,受害草原面积5.57万亩,火灾次数和受害面积较上年分别减少80%和97.41%。持续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加大防治力度,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科学有效控制了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扩散蔓延。开展“护松2024”专项整治行动,松材线虫病疫情扩散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县级疫区、乡级疫点、发生面积和病死松树数量实现“四下降”,甘肃、吉林及安徽黄山、山东泰山实现无疫情。美国白蛾实现全国“控突发、防扰民”、首都“不成灾不扰民”目标。利用天敌昆虫防治松毛虫等害虫,采用无人机喷洒药剂防治林业病虫害,防治效率和效果大大提高。同时,加强检疫执法,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组织开展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通过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替代等综合措施,逐步减少互花米草的分布面积,恢复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截至目前,全国互花米草除治面积达到110万亩,互花米草分布区域大幅缩减,扩散蔓延态势得到遏制,有效保护了滨海湿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持续加强沙尘源区生态保护和修复,提高沙尘暴灾害应急处置能力。近10年我国北方地区春季严重沙尘天气次数明显减少,2024年春季共发生沙尘天气过程10次。
从精心守护最美国土到全力维护生物多样性,从强力管护林草资源再到坚决守住生态安全,全方位的护绿行动,多维度的保护举措,在广袤的神州大地编织起生态安全保护网。这一年坚实的护绿行动,如同一笔笔浓墨重彩,勾勒出绿水青山壮丽画卷,让自然之美与生态之韵在中华大地绵延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