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野生动植物日|野生动植物智慧保护体系 如何助力珍稀濒危物种保护?

  • 中国绿色时报
  • 2024/03/04

【字体

今天(3日)是第十一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我国的主题是“构建野生动植物智慧保护体系”。国家林草局表示,我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近年来,通过构建野生动植物智慧保护体系,为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让珍稀濒危物种数量实现稳中有升。

比如,大熊猫野外种群总量从20世纪80年代约1100只增长到近1900只。朱鹮由发现之初的7只,增加到万余只。植物也一样,被发现时仅存3株的百山祖冷杉,目前已野外回归4000余株。这一过程中,野生动植物智慧保护体系如何发挥作用?如何推进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高质量发展?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在吉林和黑龙江交界的长白山支脉老爷岭南部,森林覆盖率96.6%,是东北虎豹最多、最活跃、最重要的栖息地和繁育地,也是很多野生动植物的家。东宁市林业和草原局局长王志刚说,如今,利用“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就能看到国家公园内实时传输回来的影像。

王志刚:2023年共监测野生东北虎68次,野生东北豹128次,并监测到4豹同框;人虎冲突预警体系初步建成,在5个村屯建立人虎冲突预警系统,在核心区设立10处避险屋。

野生东北豹“4豹同框”(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供图)

而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过去一年,这里共布设野外监测红外相机134台,设定监测样线48条,在海拔3822米的流石滩记录到大熊猫粪便,在3803米的水源地监测到中华斑羚最高海拔活动痕迹。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管理处处长谌利民表示,2023年,当地通过开展高山区域生物多样性红外线相机监测工作,全年记录到同域动物痕迹信息864条,涉及78种野生动物。

谌利民:科研监测反哺我们保护的成效,通过这样的监测提升我们管理的水平,也对我们在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寻找解决的对策。

大熊猫(谢建国 摄)

随着野生动植物智慧保护体系的不断建设和完善,珍稀濒危物种数量实现稳中有升。大熊猫野外种群总量从20世纪80年代约1100只增长到近1900只;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数量从40年前仅存2群、不到10只,增长到现在的6群、37只;朱鹮由发现之初的7只增加到万余只;亚洲象野外种群从150余头增加到300多头;高原精灵藏羚羊野外种群由20世纪90年代末的6万—7万只恢复到30多万只。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国家林草局亚洲象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谢屹表示,在这一过程中,智慧保护体系在众多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

谢屹:提升了野生动物日常巡护及监测保护工作的效率,助力关键物种种群复壮。比如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天空地”监测系统,能监测东北虎、东北豹栖息地变化,掌握它们的种群数量和结构变化,这方面成效明显。另外,建立了实时监测预警系统,2021年在云南北上南归象群的安全处置中,一共出动了无人机973架次,准确掌握象群动态、确保人象两安。已有一批可在手机上便捷操作的野生动物识别软件,为公众提升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畅通了渠道,也提升了野生动物保护管理能力。

百山祖冷杉(国家林草局供图)

而在植物方面,智慧保护体系的建立也同样重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大数据与AI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吴慧介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汇聚全国200多家科研单位科学数据,建立了植物科学数据中心。在大数据平台上,我国绝大部分植物都能精准到县级分布,每个物种的形态信息、物候信息等内容都一览无余。

吴慧:这样一个大数据平台对于植物保护到底有什么用?我们构建中国的植物丰富度格局,同时根据植物特有性、植物濒危的程度、进化历史,以及自然保护地的分布和生态屏障功能区,制定了42个优先保护区。这些濒危植物,是不是受到自然保护区、国家植物园体系很好地保护?利用大数据去分析、发现保护的空缺,为我们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提供一个很好的数据支撑。同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我国提供一个动态更新的“植被家底”。

鹅掌楸(国家林草局供图)

如今,我国野生攀枝花苏铁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23.4万株增加到目前的38.5万株,成为欧亚大陆自然分布纬度最北、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株数最多、分布最集中的天然苏铁群落。同时,持续开展德保苏铁、杏黄兜兰、报春苣苔等206种濒危植物的野外回归工作,对华盖木、云南蓝果树等多个物种实现了回归后的管护与监测。华盖木从6株增加到1.5万多株;被发现时仅存3株的百山祖冷杉,目前已野外回归4000余株;被发现时仅存1株的普陀鹅耳枥,目前已培育人工苗数万株,野外回归4000余株。

以我国特有的古老孑遗植物、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银杉为例,吴慧表示,研究团队正在利用“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手段,实现了对这一物种种群形态、生理特征、群落分布的立体监测。

吴慧:它的叶子背面有气孔线,如果在阳光下看起来闪闪发光,所以称之为银杉。我们利用“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手段,还在监测样地安装了物候相机和微型气象站,这些国宝的生老病死,我们都可以做长期的、24小时的监测,进而对它的致濒机制也可以做深入研究。除此之外,比如说盗砍盗伐怎么进行执法?我们做了一个产地溯源技术,只要是获得了一片叶子或者一片树皮,甚至是很少的DNA,我们就能知道它到底是哪个保护区来的,对于国家层面植物保护管理特别重要。

国家林草局表示,下一步,我国将继续推动建立以科学技术为主导,以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为支撑,以本底数据、生境数据、保护数据为核心的元数据集成,建立全过程、一体化的智慧保护体系。谢屹认为,这充分彰显了我国深度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体系改革的中国智慧。

谢屹:我们国家的野生动植物智慧保护体系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数字化监测系统、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物种AI识别等数字高科技手段在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的应用快速增长、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应用成效日益体现。我们去年在青海省承担一项聚焦藏棕熊破坏房屋等事件的预警防范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工作,构建了融合监测、识别、预警、驱离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棕熊肇事智慧防控体系,促进牧民跟藏棕熊的和谐共生。总体而言,通过建设野生动植物智慧保护体系,推进了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高质量发展。


上一篇:西藏自治区开展“构建野生动植物智慧保护体系”宣传活动 下一篇:世界野生动植物日 | 我国加快构建野生动植物智慧保护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