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发展的底色,生态是最大的优势。市林草局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宗旨,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加强生态价值转化,努力让林芝绿色发展底色更亮成色更足。一、强化林草资源保护管理,夯实绿色底色。一是大力实施国土绿化。以“复绿添彩”为思路,实施以雅尼河谷面山生态修复为重点的国土绿化工程,持续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扎实推进林芝市2022年生态宜居村庄建设项目,持续推进村庄绿化。二是科学实施林草资源管理。依托森林督查和草原、湿地变化图斑核查机制,常态化开展林草资源保护监管,有效提高发现破坏森林资源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严厉查处打击破坏林草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组织开展林芝市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实施巨柏野生回归种群恢复、喜马拉雅红豆杉极小种群等资源拯救项目、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项目,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得到提升,目前全市共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6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3种。三是完善生态保护机制。全面推行林长制,设立市县乡村四级林长2574人。通过租用第三方服务的方式搭建智慧林草—林长制巡护管理平台,启用林长巡林APP、巡护APP,全市“一长多员”5006人信息、责任区域全部落图,实现人员和资源“一张图”管理。积极配合推进高黎贡山、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公园建设,推进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促进大峡谷保护区合理规划、科学保护、有效发展。四是健全森林草原防火体系。紧扣建立“天空地人”四位一体监测体系,累计投入7000余万元,购买卫星遥感监测服务、购置巡护无人机、安装火情监测智能终端、完成县乡村三级防火物资储备,建成林芝市森林草原防火预警监测中心,优化调整森林草原防火队伍,全面提升森林草原防火人防技防物防水平。二、大力发展林草产业,实现产业赋能。一是加快推进林芝市林下资源科技园建设。拟投资1000万元,打造林下经济孵化基地,推动林芝林下资源科技园项目建设。积极与市科技局、西藏农牧学院、奇正藏药科研团队沟通对接,积极探索研究和培育一批市场潜力高、增收带动力强的具有食用、药用、观赏价值和地域特色的林下食药用菌、藏药材、兰科植物等。目前已多点培育兰草苗株10110株;完成藏纸原料植物长瓣瑞香试验扦插1500株;《食药用菌猴头菇温棚与林下种植研究》项目,已到位科研经费30万元,拟开展猴头菇温室大棚实验栽培2亩,林下仿野生栽培10亩。二是扎实推进林芝市苹果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截至目前,林芝市朗县巴基塘林果种植建设项目,已拨付资金1353万元,完成总工程量的85%;波密县易贡乡苹果标准化种植基地已拨付资金482万元,完成总工程量的50%。三、打通“两山”理念转化通道,拓宽增收渠道。一是林草项目建设中促民增收。在生态保护修复、林草产业建设、森林草原防火、自然保护地建设等林草项目建设过程中,积极吸纳农牧民参与其中,促使农牧民群众成为生态保护建设的主力军,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拓宽增收渠道,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受益增收。截至目前,林草项目吸纳本地农牧民1244人,占用工人数的78%,实现劳务收入918万元,其中400万元以下项目吸纳本地农牧民410人,占用工人数的83%,实现劳务收入314.75万元。二是苗木产销中促民增收。在工程造林中大量使用群众栽培的乡土树种,不断调动群众育苗积极性,同时为其拓宽增收渠道。截至目前,市、县级林草部门和林升公司累计采购本地光核桃、藏冬桃、苹果、柳树、杨树等苗木37.52万株,涉及群众1681人次,实现促农增收1325.34万元。三是认真落实林草惠民政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是中央财政用于重点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专项资金。全市现有公益林5283.78万亩,有公益林专业管护员300名、专职护林员3301名、群众护林员12万余人,2023年下达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2.99亿元,促进农牧民群众人均年增收约2000元;有湿地管护员45人,人均年增收3000元;2023年林业生态保护岗位4135个,实现人均年增收3500元;扎实推进野生动物肇事补偿保险理赔工作,截至目前,共赔付肇事补偿金349万元,有效减少群众的经济损失,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四是通过虫草采集促民增收。圆满完成2023年虫草采集工作,据初步统计,我市今年虫草产量约6663.36公斤,同比增加1.14%;按均价测算,今年全市虫草产值约为6.58亿元,同比增加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