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进沙退 再不是旧模样
树进沙退 再不是旧模样
------记山南地区扎囊县个体苗圃边久
雅砻河畔,有一群防沙治沙的林业人,他们用青春和汗水,把沙漠变成了生命的绿洲,沙丘在他们脚印下停止了移动,荒漠在他们无私的奉献中迸发出生命的希冀,昔日的飞沙走石、狂风肆虐,如今因为绿色的延伸没有了呼啸的声音。
电话铃响了,接了电话后,边久有些慌了,说江北防沙治沙点灌溉的电力设施出了故障,无法灌溉,一边联系维修人员,一边准备车辆,急急忙忙地驱车赶往江北。
57岁的边久是山南地区扎囊县扎齐乡洛堆村人。十几年来,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撒在家乡的土地上,默默地为防沙治沙、绿化家园倾尽所有。
土地沙化和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而在青藏高原上“治癌”更是难上加难。生活在雅江沿岸的人们一直因土地沙化而深受其害。
早些年,一到冬春季节,漫天黄沙,耳朵里、鼻孔里头上都是沙尘,开车的时候走着走着就没路了,进出拉萨的航班也经常延误。这是当时扎囊、贡嘎一带雅江两岸最典型的天气写照,几代人为风沙而苦恼,边久也亲身经历过肆虐的风沙对生产生活带来的不便,因此励志与风沙博弈,改变家乡的面貌,使家乡的河谷变绿、河水变清。
驱车一个多小时,边久开车赶到了江北防沙治沙点,立即检查电力设施,今年雨季迟迟不到,一天不浇水,沙丘上种植的植物无法生长。天天盼着下雨,只要一下雨比捡到金子还开心,只要一下雨就看到希望。
2006年,山南防沙治沙项目开始,边久开始了慢长的防沙治沙路。在沙子上可以种树?这是当时老百姓难以置信的一件事情。但是边久毫不迟疑,承包了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项目,一干就是10年。当时江北没有电,边久就用拖拉机一边发电一边打井引水,一个星期用坏了一辆拖拉机,打草方格、选择沙柳、花棒、柽柳、锦鸡儿等符合高原特点的沙生植物,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一次又一次的重复,虽有些入不敷出,但是他没有退缩,继续探索防沙治沙的耐干旱的乔灌树种,掌握了其采种、育苗、造林等技术。经过10年的防沙治沙,出色地完成了示范区中的7342亩防沙治沙工作,不仅增加了沙区林草植被,减轻了风沙危害,使从前的流动、半流动沙丘,现已基本固住,还改善了人们的生态环境,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加了农牧民群众的经济收入,生态、社会效益日益显现。
如今,边久拥有一个面积达500亩的苗圃,培育的有旱柳、侧柏、榆树、藏川、沙棘、长蕊柳、新疆杨、白杨、桃树、苹果树等50多种生态及经济林苗木正在茁壮成长。
为了培育本地乡土树种,2004年,在林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建立苗圃,培育适宜本地的树苗,然后再种植到雅鲁藏布江沿岸。经过不懈努力,苗圃获得了成功。现在苗圃里有300多万株各种苗木,不仅满足自己的工程用苗,还可以出售苗木,同时他为周边学校、村镇、机关、庭院绿化无偿提供苗木。但为了保障苗木成活,他想出了一个点子:大家可以来苗圃“拿”苗木,拿回去的树如果种活了,不要钱;如果种不活,双倍付款。现在,当地的村子里、学校里、机关单位院子里都是边久的树。在苗圃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他为了使增加周边群众的现金收入,过上好日子,在雇佣民工时首先考虑生活困难群众到苗圃来打工,到目前为止已拥有周边困难户组成的固定民工60余人,季节性民工200余人,引领他们奔向致富路。
边久对未来发展也有了清晰的规划,今年西藏山南边久园林绿化建设公司正式成立,二儿子从中学老师的岗位上辞职来帮边久,子承父业。对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
十几载风雨,始终锐意向前,虽然创业的过程是艰辛的,但创业成果却令人欣慰,也让人刮目相看,成为当之无愧的致富带头人。饮水不忘挖井人,眼看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裕起来了,他心中有一个愿望也越来越强烈,那就是让身边的父老乡亲也能过上好日子。自2002以来边久先后投入80多万元资金,帮助贫困户盖房、解决村里人畜饮水、无偿修路等公益事业、;长期以来还给单位、学校、寺庙、村以及个人无偿提供树苗60万余株,折资200万余元;他先后为罗堆村困难户学生不辍学及改善群众住房无息贷款累计达100余万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的艰辛和汗水,换来的是丰硕的果实。边久先后被评为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全国“绿化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等荣誉。
边久的绿洲梦,正一点一点染绿着雅鲁藏布江沿岸,葱茏的草木如同一双绿色的大手呵护着生命之水缓缓流淌。
边久在查看果园
温室里培育的苗木
茁壮成长的苗木